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共有314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5-10
財經時事

「台灣是遠距醫療的沙漠,但有空間做!」 前矽谷創投返台打造首個線上醫療平台 只因醫師的一句話

台灣健保制度與醫療便利,但對偏鄉居民來說,生病就醫卻需要長途跋涉。過去旅美多年後返台的徐克宇,成立台灣第一個遠距醫療平台「醫生馬上看APP」,將醫療服務搬到線上,串接醫護、患者、機構等,翻轉大眾將遠距醫療當成「視訊」的印象。

日期:2022-02-24

投資理財

優先避開主力撤、籌碼亂、股價跌的中小型股 三大指標提醒出場 16檔夢醒股起底

不少在牛年尾聲飆漲的大牛股,進入虎年後卻一路走跌。專家提醒,隨著財報逐漸公告,一些業績不佳或本益比太高的公司將難逃修正命運,建議投資人可參考技術面,決定是否減碼、出清。

日期:2022-02-16

產業時事

這家新創兩度打掉重練 握穩碳中和商機 大膽嘗試勇於認錯 聯齊贏得日企的心

碳中和趨勢下,能源管理躍居顯學。去年底,一家聚焦能源管理的新創公司,拿到來自中美晶、鴻海、安謀等企業近新台幣九億元資金,它,就是總部位於台北南港的聯齊科技。

日期:2022-02-16

投資理財

高通膨、美國經濟降溫都不是最大利空!郭恭克:投資人要留意「曲線倒掛」的警訊

美國物價整體情勢持續緊繃。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7.1%,創1982年以來最大增幅;12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年增率5.5%,創1991年2月以來最大增幅;12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9.7%,創2010年來最大年增幅。物價指數年增率居高不下,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將加速回收流動性資金,除減少購債、釋放將於3月啟動升息的訊號,並可能於隨後開始縮減聯準會高達8.5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形同升息、回收資金雙軌併行,加速推動緊縮貨幣政策。

日期:2022-01-19

產業時事

健保署「這業務」上雲端 六年為台灣省下93億元! 為何鼓勵大家上傳自費用藥紀錄? 衛福部這麼說

一位感染肺炎的老婦,到台大醫院就醫後沒幾天,又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到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就診,看診的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盧進德原本準備開立抗生素治療,查詢雲端藥歷後發現,老婦正在服用同一型抗生素,但她本人並不清楚。「如果是以前,她可能要同時吃兩種效果一樣的藥,但現在我會告訴她,把台大的藥吃完就夠了。」盧進德說。

日期:2021-12-22

投資理財

股市暴跌和暴漲時最好賺!40年交易經驗日本股神:2張圖教你掌握「暴跌的前兆」

股票投資的世界中,總是瀰漫著「股票不漲就不會賺」「跌了就會賠」的迷思。很多人誤以為,每當股價暴跌或是長期低迷的時候,投資人就只能大賠一筆,垂頭喪氣地離開投資世界。我對這樣的誤解感到憂心忡忡,於是決心開啟股票投資的「啟蒙運動」。「無論股票上漲或下跌,無論走勢偏向何處,都有辦法獲勝!請各位好好學習『上漲時做多、下跌時放空』的獲利技術。」股票道場的學生們反覆聆聽這條教義,聽到耳朵都要長繭了;眼睛也因為持續看著股價線圖,看到都要冒血絲。他們一路磨練股票投資技術,因此在其他投資人飽受恐懼與不安侵擾的疫情期間,我的學生都能不慌不忙地想起這條教義:「對了!這種時候只要放空就好了。」結果,股票道場的許多學生,都在疫情影響下的暴跌走勢獲得「人生賺最多」「獲利好幾百萬」「相當於一年收入」的龐大收益。而在那之後的股市反彈上漲中,他們也早已從線圖中瞧出端倪,輕鬆賺進大把鈔票。股票道場的學生無論做多或做空都能獲利,我本人當然也獲得龐大收益。此時,我不禁體會到「投資股票果然是種技術」。只要掌握好方向,當股價劇烈變動的時候,遠比小幅波動的時候更能獲得高收益。

日期:2021-12-16

產業時事

華爾街大戶最新持股申報》十年來首買台積電、重金押寶電動車 揮別中國市場後 金融大鱷索羅斯下一步

中國市場跌至罕見低點,華爾街大戶涇渭分明,如「避險基金天王」達里歐趁機抄底,「反中第一大將」索羅斯,則是徹底向中國說掰掰,尋找新的投資領域。

日期:2021-11-24

投資理財

日本股神化繁為簡,不盯盤不看基本面,只靠「K線」「均線」賺起來

在疫情衝擊股市的時候,我透過雞肉串燒連鎖店鳥貴族的股價線圖,更加確信了「投資股票致勝的關鍵,果然只有磨練分析股價變動的技術」。

日期:2021-11-19

財經時事

12萬罐松子、3000斤咖啡豆瞬間秒殺,「雙十一」的消費力連外國大使都傻眼,但中國經濟卻面臨這些隱憂…..

「阿富汗駐華大使帶著緊張情緒進入直播間,心中還在覆念著產品介紹、思考著要如何講價還價。然而,主播一聲口令:上架!12萬罐松子秒殺,賣完了!大使屁股還沒坐熱,結束了。」

日期:2021-11-16

產業時事

恆大危機讓中國政府進退兩難…IMF前首席經濟學家:是他們把自己逼到了絕境

「對中國政府來說,這是一道如鯁在喉的『第22條軍規』……。」面對《今周刊》的詢問,曾任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現任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及公共政策講座教授的羅格夫(Kenneth Rogoff)如此比喻。

日期: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