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人潮擁擠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人潮擁擠共有83項結果
焦點新聞

新增19例全是境外移入 均從國外工作、就學、旅遊返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19例COVID-19(武漢肺炎)境外移入病例,為7男12女,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12日至22日,發病日介於3月15日至23日。個案發病前分別有英國、美國、埃及、荷蘭、法國、比利時、土耳其及泰國等國活動史。

日期:2020-03-25

健康

武漢肺炎》我該居家隔離、居家檢疫還是自主健康管理?防疫隔離假怎麼請假?薪水、補償金如何領?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武漢肺炎)來勢洶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開記者會宣布,自19日凌晨0時開始,所有入境者,必須實施居家檢疫14天。面對疫情嚴峻,許多人不禁問,「我該居家隔離、居家檢疫,還是自主健康管理?如果因為防疫隔離關係,我該如何請假?如果請防疫照顧假,薪水(薪資)方面有保障嗎,請假的薪水(薪資)該怎麼領?防疫補償金申請如何領取? 」。針對相關防疫之請假、勞工薪水(薪資)與防疫補償金申請等相關權益,本文將一一解答,同時也呼籲民眾留意以利全國共同防範疫情,共度難關。 #防疫視同作戰,自己的家園自己來守。

日期:2020-03-19

焦點新聞

防百萬通勤族成防疫破口!捷運、台鐵、高鐵啟動體溫監測 若發燒可拒載

台灣武漢肺炎確診數已在昨(18)日突破1百例,近期各公司機關的防疫措施已明顯提升,尤其每日載運大量旅客的交通運具如北捷、桃捷、高鐵、台鐵等,都已購置紅外線熱顯像儀監測旅客體溫,旅客若被監測有發燒情況,恐怕會被拒絕搭乘,甚至協助送醫。

日期:2020-03-19

焦點新聞

台灣毀滅倒數 28 天?急診醫師:你的「貪玩」和「貪小便宜」,台灣離全境擴散只有一線之隔

很遺憾,台灣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增加 23 位,總病例數正式到達三位數。新增病例其中絕大部分是境外移入,扣除就學和因公出差,很多人出國的理由是去「玩」,因為想要玩樂造成防疫破口,國家社會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許多國民健康面臨恐怖的威脅。

日期:2020-03-19

科技

2020年揭開5G新紀元

近來科技圈最熱門的關鍵字,非「5G」莫屬,具「大頻寬」、「低延遲」和「廣連結」三大特性,不管在速度、傳輸量和裝置覆蓋率上,都是4G時代的10倍到百倍。隨著全球電信業者積極投入5G基礎建設,最快預計在2020下半年就能看到更多國家相關商用服務。在10倍速的狂飆時代,未來的5G生活將是什麼模樣?

日期:2020-03-16

幸福熟齡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

日期:2020-02-27

健康

去公共場所都有戴口罩,為什麼還會得流感?關鍵原因曝光

黃小姐(化名)年前因高燒、咳嗽、全身痠痛,在診所篩檢為B型流感,服用克流感藥物後仍然咳嗽不止,於是轉往醫院就醫。感染科醫師依慣例,詢問發燒病人的旅遊史及群聚狀況,黃小姐突然眼眶泛淚,原來是她65歲的父親這禮拜也突然出現一樣的症狀。即使黃小姐當天立刻帶父親就醫、服用流感藥物,沒想到再隔天,父親卻還是因為呼吸困難住進了加護病房,醫師發佈病危通知。黃小姐很難過地說「自從被診斷流感之後,我都在房間自主隔離,為什麼父親還是會得到流感?」

日期:2020-02-26

健康

低溫慎防心臟病!更年期女性注意,2個非典型症狀別輕忽

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明顯轉冷,今(17)日及明日低溫下探10度,提醒民眾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更年期女性更要注意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提高警覺。

日期:2020-02-17

健康

不只武漢肺炎,流感也要小心!流感併發重症,「這個年齡層」最多

疾管署今(31)日表示,國內流感疫情仍處高峰,社區流行病毒則以A型H1N1為主,約佔84.5%。提醒民眾寒流來襲,慎防流感,並提高警覺,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日期:2020-01-31

健康

武漢肺炎》台灣新增2例確診!網傳維他命C、蜂蜜檸檬有防護效果?十大Q&A解析

今(24)日晚間最新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稍早公布我國新增確診2例境外移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分別為50多歲中國籍女性及50多歲男性國人。不少民眾開始恐慌,網路上也出現不少謠言和假訊息,提醒民眾切勿散播不實疫情資訊,以免觸法。

日期:20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