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勞動力市場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勞動力市場共有130項結果
理財

2022年投資人不可忽略的三件大事

時序進入2021年第四季,在未來的12個月,我們建議投資人應該聚焦以下三件大事。

日期:2021-10-27

政治社會

最能抗疫的力量!疫情下這些上市公司EPS表現優於同業,背後就靠這群人

前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曾經說過:「如果當初是雷曼姊妹銀行(Lehman Sisters),而非雷曼兄弟銀行(Lehman Brothers),今天的世界會很不一樣」。

日期:2021-10-20

政治社會

外籍黑工賺得比台勞多! 產業大缺工,月領5萬不用繳稅 她老實說:「不賺才奇怪!」

據移民署統計,全台失聯移工人數累計已超過50000人,每年平均以1.7萬人速度增加。然而,去年新冠肺炎(COVID-19)蔓延全球後,失聯移工快速增加,疫情高峰期每月平均超過1700名移工失聯,光是去年就累計有1.9萬人失聯;至於今年,光是1-7月就新增1.1萬人失聯,預估累計失聯人數可能超過去年。逃跑後的移工,在台灣沒有合法身份、生病也沒健保可看醫生…為何這群移工願意承擔風險逃跑、潛藏在全台各角落打黑工?本文一揭黑工市場氾濫的真相。

日期:2021-09-02

政治社會

黑心老闆別欺弱!受害勞工控訴3個月沒領薪,老闆拿完補助裝口袋,真正紓困孤兒卻等不到救命錢!

去年一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打亂世界秩序;台灣自5月以來爆發本土疫情,重創台灣內需服務業,6月失業人數更突破57萬人,創下10年來新高。政府陸續推出紓困4.0,「江湖救急」這波受到衝擊的企業、勞工,然而,申請程序複雜且嚴苛、各部會標準不一:有部分勞工即使申請也請不到錢、成紓困孤兒;也有部分民眾「開巧門」,利用人頭浮報、文書作業大肆請領不屬於自己的救命錢。日前行政院又表示要評估推出紓困5.0,盤點檢視紓困4.0與防疫作為後,仍有許多措施待精進...

日期:2021-08-18

政治社會

「年輕人,你為何不找工作?」 怯志青年創10年新高 專家建議新鮮人別做「這2類」工作

疫情與畢業季夾殺,勞動市場遭重創,今年6月失業率達4.8%,單月上升0.69個百分點,創下2010年11月以來新高。但,失業率只計算找工作但還沒找到工作的人,還沒有把能工作但放棄找工作的「怯志工作者」計入,成為失業率底下的隱形人。今年,這群放棄找工作怯志工作者不但創下10年新高,其中更有許多是初次尋職的社會新鮮人。

日期:2021-08-13

政治社會

「每月1萬2打工錢,想用1萬元存股」 為何年輕人瘋買股求致富? 財政學者曝「這關鍵原因」

股市熱、小資瘋買股。自去年起,台灣不少網路論壇上討論「小資存股」,不少學生或社會新鮮人提問,一個月有12000元的打工錢,想定期定額10000元存股,詢問網友意見。也有小資族初踏股市向各方好手請益中長期理財投資建議,表示自己年薪只有少少的40-50萬元左右,希望藉由存股避免儲蓄被通膨吃掉。網路各大財經媒體也不乏小資族如何在股海中滾出高獲利的教戰守則,如何用微資金獲得高報酬成網路最熱文章,或有網紅分享零股操作經驗心法,網路討論聲量屢創新高。為何台灣小資族越來越愛從股市賺取第二份收入?

日期:2021-08-12

全台防疫報導

3成勞工失業逾一年》美國就業市場想恢復疫前水準,惠譽國際評估:至少還要15個月

美國勞工部公佈的5月就業數據表現不如預期,讓市場開始擔心經濟復甦的腳步是否將比預期慢。全球三大信貸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對此提出最新預測,認為美國就業市場想恢復疫前水準,至少還要15個月。

日期:2021-05-27

焦點新聞

一文掌握Fed最新決策重點:經濟前景增強、通膨升溫、SLR最新回應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週三 (17 日) 公布最新利率決議,僅管目前經濟前景改善,通膨預期提高,但暗示 2023 年底前都不會升息。

日期:2021-03-18

國際總經

美債殖利率升 Fed主席鮑爾重申:通膨溫和、維持寬鬆政策立場

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週二 (23 日) 出席為期兩天的國會半年度聽證會,他表示,美國經濟復甦不平衡且不完整,價格壓力仍然大部分保持平緩,經濟前景仍高度不確定,意味 Fed 將延續目前寬鬆貨幣政策。

日期:2021-02-24

政治社會

企業與人力的風險控管

拜快速發展的數位科技之賜,應運而生的按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迅速崛起,在全球仍持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催化下,新生活型態促使新的勞動結構更為蓬勃發展。工時零碎但彈性化的零工勞動者(gig)、工作場所去空間化的遠距勞動者,在彈性、多元的產業結構中,自主、靈活地選擇更多樣的收入來源與工作型態,企業亦得以獲得更為彈性的聘僱途徑。

日期: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