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廢水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廢水共有297項結果
政治社會

花蓮中區青年小組:化身部落圍牆,捍衛族人權益

因為6座養雞場的興建計畫,花蓮發起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環保抗爭行動。太巴塱部落青年從叔叔、哥哥們身上學到,年輕人要挺身而出,成為部落的圍牆,替族人擋下一切紛擾。

日期:2021-07-08

國際總經

拜登政府大興土木 科技、原物料類股可望優先受惠

美國總統拜登於3 月底發表美國就業計畫(American Jobs Plan),為選前大力提倡的重建美好(Build Back Better)計畫拉開序幕,規畫於未來8 年內投入高達2.25 兆美元經費,可望成為美國自二戰以來最大額之投資,期望藉由政府帶頭的方式,同步引導企業擴大國內投資,推升疫情過後美國經濟擴張動能,同時為各項高科技產業鞏固領先地位。

日期:2021-07-08

焦點新聞

台積電2奈米廠進駐寶山二期 環評卡關需再審

為了配合台積電二奈米製程擴廠計畫,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提出寶山二期擴建計畫,經過3次小組初審會議、2次政策環評,今(25)日在環評會議上仍被要求補充資料後再審,部分環評委員主要針對水電供需、廢棄物處理以及地震情境的安全要求有所疑慮。

日期:2021-06-25

政治社會

6000家合法丁建工廠恐一夕間變違法,拆除農地上高汙染工廠還有更好解方?

台灣國土破碎、工農混雜,造成環境與公安危險。除了農地違章工廠,夾處在國土保育區、農業發展區的合法中高汙染工廠也亟待整體規畫。

日期:2021-06-23

政治社會

面對缺電・水荒,油電水價仍穿「國王的新衣」! 台積電未來3年水電需求再增1倍,台灣準備好了嗎?

不過30天前,全台水電供應都拉起紅色警報。驚險過關後,從供需面來看,接下來缺電、水荒的危機還沒有結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台灣追求非核、減煤、展綠等能源轉型,既想留住台積電等企業投資、創造就業,又想保護農地、生態環境,在水電不缺下,同時還要價格凍漲。不取捨,一定是不可能的任務!

日期:2021-06-16

科技

2050年走向淨零家園

溫室效應對環境衝擊日益劇烈,為減緩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遷,國際企業科技龍頭紛紛加入RE100倡議,各國政府也宣布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在全球產業鏈扮演重要地位的臺灣,要如何因應淨零碳排挑戰呢?

日期:2021-06-16

科技

當年「魔鬼颱」海燕重創菲律賓 這款「台灣神器」讓災民有飲用水可喝 現在還能協助抗旱

「你在飛機下降的過程中就看到,現場真的是一片混亂,機場已經不是機場了,停機坪、航空站的部分,都損壞得差不多了。」2013年,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當時前往菲律賓協助救災,設法為災民提供飲用水的工研院材化所水科技研究員任維傑,憶及災區滿目瘡痍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日期:2021-06-04

政治社會

如何面對「後真相」社會:媒體人及閱聽人的應有認知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提出寶貴見解,我們該如何面對「後真相」社會:媒體人及閱聽人的應有認知。

日期:2021-05-31

政治社會

環保署「多元減碳創契機」

一隻瘦成皮包骨的北極熊,拖著弱不禁風身軀,翻找廢棄油桶中的垃圾果腹,《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所拍攝的畫面,震驚世人,也凸顯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暖化議題迫在眉梢。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台灣在落實溫室氣體減量上捨我其誰,唯有透過產官學界攜手落實,才能提早達成第二階段10%減碳目標。

日期:2021-05-21

科技

創新界愛迪生獎揭曉──臺灣連中三元

創新界奧斯卡「愛迪生獎」揭曉,法人科專連中三元:AI立體式智慧倉儲,高效搬有運無;微生物變身紡品染料,製程減碳無毒;精微熱處理設備,治精微如烹小鮮;看得獎技術如何展現創新能量,驅動產業邁向高值,競爭力再升級!

日期: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