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急性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急性共有1065項結果
政治社會

親吐「不是台灣小吃害的」淡大交換生最新病況曝光 若誤食老鼠藥不斷出血怎辦?專家:切記自救3步驟

今周刊編按:澳洲一名24歲的澳洲昆士蘭大學生肖雷(Alex Shorey)來台當交換生,3月因誤食老鼠藥中毒命危,不過經北醫醫療團隊急救後,目前情況轉好穩定,4/28已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而該名交換生表示應該與台灣街頭小吃無關,但也不明白怎麼會接觸到老鼠藥。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表示,台灣的滅鼠藥成分以「抗凝血劑」居多,若是人誤食的話,也可能會發生出血症狀,建議盡速就醫治療。

日期:2023-04-29

健康

45歲以上有54%罹患糖尿病 或前期,全台迫切進入數字控糖新時代! 我的糖尿病數碼醫師

在台灣,每三個成年人就有一個人面臨高血糖威脅,45歲以上國人中,更有54%「若非罹病、就是糖尿病前期」。飲食生活習慣影響糖尿病甚鉅,血糖能否控制得宜更是關鍵,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新的血糖監控裝置出現,AI也在輔助預測與診斷上幫了大忙,在與糖尿病共處的道路上給予更多的照護。

日期:2023-04-26

健康

天氣熱、尿量少養成憋尿惡習...醫師盤點10大傷害排行榜!血尿只排第7,嚴重竟會引發癌症

隨著天氣逐漸高溫悶熱,流汗多、尿量少,使得尿液濃度增高,醫師提醒千萬別憋尿!尤其長時間在炎熱氣候下的工作者更要當心,應多補水。加上不少女性都有憋尿的壞習慣,導致私密處容易被細菌感染、引起膀胱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提醒,長期憋尿不只會讓膀胱缺氧、血液循環變差等狀況,更嚴重會有生命危險和罹患癌症的風險。

日期:2023-04-20

情感關係

兒子罹罕病「1眼近全盲」,于美人嘆多希望他能當兵:如果有天他看不見,我就是他的眼睛

知名主持人于美人的兒子Max因罹患罕見疾病「非典型虹彩炎自體免疫攻擊」,導致一隻眼睛是弱視接近全盲。Max目前在瑞士讀大學,預計今年畢業將返台。過去提到兒子兵役問題,于美人曾說:「他有一隻眼睛看不到,應該不用,但我多希望他能當兵」。于美人出席乾眼症解析論壇時也再度提到兒子的眼睛問題,她難掩不捨哽咽說:「如果有天他看不到,我就是他的眼睛。」

日期:2023-04-16

健康

孩子血癌復發!父PO卡片急尋「捐血恩人」結果曝光…兒童癌症發生率居首位,《個資法》只能苦等奇蹟

近日臉書有則貼文引發關注,為1名父親發文表示,自己的孩子罹患T-ALL白血病(又稱血癌),2021年曾得到一位恩人捐贈周邊血才得以活下來,不過今年孩子血癌再度復發,需要這名捐贈者再幫忙,盼能透過網路力量找到對方。該文被大量轉發後,周四(4/13)中午該名父親表示,「感謝各位的幫忙,目前已經獲得正常管道的大力幫忙」,因此先將稍早文章撤下,「感謝各位這一天的相助。 再次叩首,感激不盡。」

日期:2023-04-13

健康

下樓梯、爬山「倒退走」較不傷膝蓋?若沒不適千萬別這樣做 醫拿2研究打臉:你會更容易跌倒骨折

用「倒退走」的方式下山或下樓梯,真的有比較不傷膝蓋嗎? 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於社群澄清,事實上倒退走路與減少膝蓋受力之間,以過往的文獻來看皆無顯著關聯性;且倒退走還可能增加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若膝蓋沒有不適情況,實是無須特別用倒退走的方式保護關節。

日期:2023-04-13

健康

心律不整應積極治療 高密度定位導管 提升電燒手術安全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電圖是診斷心律不整最重要的工具,不論是心房顫動、心房撲動、陣發性心室上性心搏過速、心室頻脈等,然而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等檢查,主要是看心臟大小、心臟構造等是否異常,僅為輔助檢查。

日期:2023-04-12

健康

長期疲倦、傷口難癒合是警訊 慢性發炎難察覺 慎防隱形健康殺手

許多疾病與慢性發炎有關,因此平時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訊號!肥胖、壓力、高熱量食物及抽菸皆為危險因子,讓罹患慢性發炎的機會更高。

日期:2023-03-22

漾台中:富市台中X新好生活

績優運動選手培訓獎助,助選手破風前行 台中之光馮俊凱為夢想堅持到底!

優秀的體壇選手背後必然有強勁的支持,近年來台中市政府大力推廣全民運動,除了完善城市的運動場域,更透過健全的訓練資源及各項獎助辦法,獎勵培育棒球、籃球、足球、電競等各項人才,讓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台中健兒,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勇敢追夢。

日期:2023-03-10

健康

從SARS、MERS到COVID-19…下次何時再來襲?冠狀病毒之父:只要有人類,就有更多會出現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逾3年,有「冠狀病毒研究之父」之稱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直言,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人類冠狀病毒出現,且被間隔期間將會變短,但他樂觀認為在此次疫情後投入更多經費、設備與研究量能,會更有信心、能力與方法去應對。對於相當具爭議性的COVID-19起源究竟為何,賴明詔解釋目前這支病毒的起源有兩派主流說法,分別是「自然基因交換說」以及「實驗室製造說」,但他坦言此事目前仍是「羅生門」,真相為何尚無法確定。但賴明詔認為,在COVID-19疫情出現後的1年內,就研發出多款疫苗,遠快於以往的10年,人類很幸運,這也見證科學的偉大,至於疫苗的有效性,他認為疫苗開發須具科學證據,有效與否,不是也不應靠自己判斷,應信任科學。

日期: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