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確診者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確診者共有663項結果
健康

我快篩陽去哪「視訊認證」拿藥?北北基21縣市醫師認定陽性、預約免排隊、地點一次看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進入大規模流行階段,為保全公衛防疫及PCR採檢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快篩陽性=確診」政策上路,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

日期:2022-05-31

健康

你確診後康復了?找工作看這裡!醫院開出時薪625元、一天12hr免經驗,主要「做這事」

本土疫情仍處高原期,專責病房確診者的生活起居,都是護理師在照顧,不過,許多醫護因此染疫或隔離,醫院人力不足,近日有網友發現,亞東醫院專責病房在招募「確診過的康復者」,開出12小時,薪資7500元的條件,時薪高達625元。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樂觀其成」。

日期:2022-05-31

全台防疫報導

「大型兒童疫苗站」增至7站,六都施打率曝光,這裡吊車尾…打完會「亢奮、吃多」?羅一鈞解答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週二(5/31)公布國內新增80656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0例死亡。截至今日為止,總病例數已突破200萬。此外,確診者解隔條件明起放寬,重症發病達15天、「Ct值27~30」可以評估解隔。

日期:2022-05-31

全台防疫報導

他7度躲過Omicron!原來靠「防疫法寶」:外出必帶它,關鍵別作這個動作、避免病毒帶回家

新冠病毒無孔不入,醫護人員暴露病毒染疫的風險,更是超乎想像。有醫師分享自己經歷過7次「COVID-19病毒」攻擊,仍能全身而退,除了佩戴口罩外,還隨身攜帶酒精擦拭,此外,避免坐公共場所的椅子,才不會把病毒帶回家。

日期:2022-05-30

健康

他痛到哀嚎我們卻無能為力…中和2歲童父:過程很荒謬、消失的81分鐘發生什麼事?侯友宜回應了

新北市中和一名2歲男童在上個月確診重症,搶救6天不幸病逝,是這波疫情首位因急性腦炎離世的孩童,週日(5/29)男童父親在臉書發千字文,描述事發當天兒子出現高燒、抽搐等8大症狀,以及等待救援的過程。

日期:2022-05-30

全台防疫報導

0~6歲領免費唾液快篩?腦病變會「鬥雞眼」?兒童重症讓家長超擔心,指揮中心QA詳解

6月起0~6歲兒童可以到藥局領5支免費快篩,外界認為小朋友們用鼻咽快篩有諸多不適,是否考慮給免費唾液快篩?另外,指揮中心日前公布腦病變相關說明中,有「鬥雞眼」等眼部不自主現象,讓家長們憂心這是不是也是前驅症狀之一?對此指揮中心針對各種QA,做下列說明。

日期:2022-05-27

全台防疫報導

黃珊珊哀「咳嗽就招異樣眼光壓力好大」!確診康復後心理3變化…後遺症緩解方法、康復門診看這裡

台灣本土疫情進入高原期,目前確診人數多在8~9萬間擺盪,不過單日死亡數不斷飆高,5/26更突破百例,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表示,死亡人數通常會比確診數晚個10天左右上升,接下來的「死亡高原期」至少會維持2週,應著重避免新增太多感染者。而確診康復的人雖然多屬輕症,但不少人有咳嗽、體力下降等後遺症,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更透露,確診康復的人一解隔出來,會出現3種心理現象「壓力真的很大」。

日期:2022-05-27

全台防疫報導

駭人數字...五分之一民眾確診後都有「長新冠」後遺症…不只呼吸道,研究曝恐造成3器官損傷

新冠肺炎確診者康復後,不少人會感到身體狀況變得比較差,醫界稱這種情況為「長新冠」,也就是新冠病毒感染後遺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於5/24發布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的成年人中,每5人就會有1人經歷至少1種後遺症。而65歲以上的長者,每4人就會有1人出現至少1種長新冠症狀。研究人員發現,長新冠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心臟、肺臟和腎臟等。

日期:2022-05-26

健康

全民「快篩陽=確診」明上路,5大「配合事項」出爐…防疫險會賠嗎?金管會這樣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週三(5/25)公布新增8萬9352例本土病例,確診個案中另有76人死亡,創下新高。此外,明起全民適用「快篩陽性即確診」,指揮中心也公布5大需配合事項,請民眾配合。此外,針對全民「快篩陽=確診」明日上路,金管會表示,依防疫保單契約約定,被保險人如經醫師診斷確定罹患法定傳染病時,保險公司應依契約履行保險責任;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後確診者,因仍符合經醫師診斷確定之條件,故符合契約之約定。

日期:2022-05-25

政治社會

確診者在垃圾堆中「孤獨死」…暖男消防員目睹不忍 「在完全孤獨中離開」,悲傷亂象何時結束?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逾2年的時間,病毒的腳步至今仍未停歇,台灣自然也無法倖免,台灣對抗疫情初期,採取的是「類清零」政策,時至今日,清零策略已無法奏效,傾向「與病毒共存」,讓大部分染疫民眾待在家進行居家隔離、照護。然而,這樣的方式也漸漸衍伸出許多「悲傷」情況,一名新北消防員便分享自己在疫情中所見的現象,其中,「孤獨死」最令他感傷。

日期: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