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節能產業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節能產業共有44項結果
政治社會

卓榮泰施政報告初登場!宣示首重守護安定公義社會,推動國家希望工程

新任閣揆卓榮泰於週五(5/31)首度赴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及備詢,有大師兄之稱的卓榮泰宣示,政府會首重「五打七安」,守護安定公義的社會,並且推動「國家希望工程」八大施政目標,讓國家繼續向前。以下是卓榮泰針對施政報告初登場的臉書貼文,與報告內容相關資訊:

日期:2024-05-31

政治社會

到2030年絕對不缺電!替經長承諾背書?卓榮泰:「絕對」代表政府努力與決心…有規劃核三廠延役?

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表示「到2030年絕對不缺電」,行政院長卓榮泰周五(5/31)表示,「絕對」代表政府的努力跟決心,而政府對人民、對產業有承諾,政府會安全穩定地供電。談到核三廠是否延役議題,卓揆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按照現行《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來看,目前沒有延役可能性;至於未來是否會由行政院主動提修法延役?卓揆表示「目前沒有這個規劃」。卓揆也強調,政府能源政策3個原則,為「安全穩定的供電」、「全面發展綠電」以及「依法朝向非核家園的目標」。

日期:2024-05-31

政治社會

安親班老闆變台灣撲克教父!狂跑法院、洗刷賭博惡名…他如何推動德州撲克合法化?

德州撲克過去在台灣常被貼上賭博標籤,但隨著時間推移,台灣近年也舉辦許多德州撲克國際錦標賽,成為亞洲撲克比賽重鎮,這項競技遊戲逐漸在台灣嶄露頭角,成為國際性的競技運動。

日期:2024-01-26

國際總經

下一場全球經濟危機

2023-12-23 14:37編按更新:中國商務部於12月21日宣布禁止多項稀土加工技術,根據最新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Catalogue of Technologies Prohibited and Restricted from Export)顯示,中國主要禁止萃取、分離戰略金屬「稀土」技術,並修改技術禁止與限制出口清單,目的在於維護國家安全。不過,除了限制稀土技術出口,中國早在數月前因中美貿易戰持續延燒,已陸續禁止出口的品項包括鎵、鍺和石墨。其中,鎵、鍺為晶片製造材料,關乎全球大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競逐。《日經中文網》報導指出,在「目錄」的禁止出口部分,中國新增了包括稀土在內的磁體製造相關等的技術;另在限制出口部分,增加了稀土採礦、選礦和冶煉等相關技術。綜合外媒報導指出,中國大幅收緊數種金屬的出口指導規定,主要與西方爭奪關鍵礦產控制權的鬥爭不斷升級有關。目前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加工國,全球稀土冶煉量有9成來自中國。然而,中國已掌握了溶劑提取工藝來提煉這種戰略性礦物,但西方國家的稀土公司因技術複雜性,以及污染問題一直難以採用這種技術,因此儘管西方國家不斷嘗試建立本地稀土加工業務,但仍難有效拓展。關於冷門的「稀土」為何屢屢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以及中、日、美三國如何為它脣槍舌劍?以下為《今周刊》725期的封面故事報導。(原文刊載於2010-11-11 14:37,更新時間於2023-12-23 15:12)

日期:2023-12-23

焦點新聞

鴻海砸12億台幣 成為碩禾第二大股東! 持股10%、進軍電動車市場再添利器

鴻海科技集團(2317)與碩禾電材(3691)於今(6/15)日共同宣布,雙方將透過股權合作,攜手開發電動車電池材料,以加速佈局電動車關鍵零組件,並搶攻全球電動車市場。

日期:2021-06-15

焦點新聞

台灣沒被挖掘的稀土概念公司!50歲的秀波集團 如何從創辦到現在沒有虧過錢?

美中科技大戰持續進行,除了半導體外,還有一個關鍵的稀土戰,台灣有很強的半導體大廠,但很少有稀土產業。

日期:2021-05-13

科技

循環經濟之「產品即服務」模式,解決能源浪費兩難窘境(上)

「節能省碳」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標語,但節能在台灣的實際操作上,常常像是個死胡同,用盡氣力地推動,直到發現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這是為什麼呢?

日期:2020-06-15

政治社會

能源永續∞循環共享 創造經濟與環境雙贏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8月12日以「能源永續 循環共享」為核心思想,推出了「城市創新驅動力-2019臺北願景發展論壇」,並號召了來自英、德、丹麥、荷蘭等國專家,以及國內產官學界的代表,一起在台上交鋒,以激發出更多的城市創新驅動力。

日期:2019-09-09

焦點新聞

發電、儲能、節能 全方位的永續解答 台灣拚能源轉型 三大關鍵待突破

《今周刊》轉型能源綠色經濟論壇,於十二月十三日舉行,吸引近三百位關心綠能發展的民眾參加,行政院長賴清德、經濟部長沈榮津也親自到場參加,一同研討台灣的綠能未來。

日期:2017-12-21

科技

陸資垂涎台灣電子龍頭的三個誘因

目前台灣電子大廠,本益比約在八至十二倍,且技術也比中國領先一大步,對中資來說,簡直是便宜又大碗。專家認為,DRAM與IC設計,是中國首要購併目標,下一步,可能會瞄準面板業。

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