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萬分之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萬分之共有220項結果
全台防疫報導

我孩子發燒超過41度確診、昏睡怎麼辦?這8種「兒童腦炎重症前驅症狀」出現立刻送醫

編按:本土確診維持在高原期,但兒童重症個案頻傳,週日(5/22)256例中重症個案中包含3名孩童,其中1歲男童確診後出現發燒、全身抽搐等疑似腦炎症狀,至於另一名10歲男童,染疫後出現合併腦炎與多重器官異常,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全台今年累積至今已有12名兒童重症案例。指揮中心呼籲,如果觀察到小朋友出現8大症狀,很有可能就是「重症前驅症狀」,就要立即就醫評估。

日期:2022-05-22

全台防疫報導

蘇揆拍板!打完3劑疫苗「快篩陰免居隔」、確診者同住家人適用:讓社會向正常生活再邁一步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6日)上午8時召開擴大防疫會議,針對國內外疫情、居家隔離規範、簡化看診取藥程序等議題進行討論。蘇貞昌表示,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的措施,從關鍵設施、醫護人員,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可讓整個社會向正常生活再邁出一步。

日期:2022-05-16

政治社會

中研院士郭沛恩:善用健保資料庫 預立治療計畫 對抗疫情高峰 台灣有獨門武器

專家預估,到五月下旬,國內新冠確診數高峰恐突破十萬,中研院士郭沛恩接受《今周刊》訪談,具體建議防疫政策調整方針,盼助指揮中心控制疫情。

日期:2022-05-11

焦點新聞

別傻傻排隊搶快篩,只有這千分之四的人要特別注意!沈富雄給8招「和病毒共存」的方法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昨(5/3)確診數已經突破2萬例,創史上新高,政府也隨著疫情升溫做出許多政策改變。對於近期民眾搶購快篩劑,醫界出身的民進黨前立委沈富雄表示,有症狀、懷疑自己得病,而且擔心那千分之四風險的人,才要快篩。

日期:2022-05-04

全台防疫報導

未滿1歲童重症插管,5-11歲孩子該不該打疫苗?何美鄉揭ACIP數據「有問題」:這類兒童要快接種

近來國內疫情快速升溫,昨(2)日甚至有一名未滿1歲女童因確診造成嚴重缺氧、呼吸困難,目前已送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對此,政府也加緊腳步開放兒童接種新冠(COVID-19)疫苗,不過,面對確切數據尚未釋出,不少家長心存疑慮,不知道該不該給自家孩子接種疫苗。對此,有專家蒐集國外數據,指出健康小孩染疫後住院與死亡的風險都不高,但風險也不是零,值得注意的是,若孩子本身是慢性病兒童,便強烈建議接種疫苗。

日期:2022-05-03

健康

北市5/5開打莫德納兒童疫苗,要等BNT嗎?心肌炎比率誰高?心臟內科醫師「拿數據給答案」

編按:指揮中心敲定5/2起為兒童施打疫苗,台北市敲定在5/5幫6-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學生可申請疫苗假3天,小學也可實施3-5天遠距教學演練,預估將有5.7萬學生接種。若是在周五施打疫苗,2天周末後再施行5天遠距教學,學生則會有9天不用到校,不過考量到兒童在家需要有人照顧,家長為此可能也需要請5天無薪防疫照顧假。究竟要不要讓孩子打兒童疫苗,要選莫德納還是之後引進的輝瑞BNT?專家這樣說。

日期:2022-04-29

全台防疫報導

北市「軟封城」未來一週是關鍵…柯P估恐死4萬人遭打臉:錯得嚴重!關鍵得看「這族群」

台灣本土確診人數不斷直線上飆,26日光是北北桃3縣市,單日確診人數都已各破千例:對此,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表示,台灣與病毒共存的結果最壞就是400萬人確診、4萬人死亡,倘若一直不作為,5月7日台北市確診就會破萬,「未來一週將是關鍵期」必要時會「軟性封城」。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則認為,柯文哲以美國1%致死率推算台灣的死亡率「犯了嚴重的錯誤」,他指出,致死率與5大因素以及「關鍵族群」密切相關,但坦言現在台灣的時間已經越來越緊迫了。

日期:2022-04-27

政治社會

指數型爆發還沒到!單日確診5萬持續100天?兒童恐60位離世?做3件事打破萬分之一死亡率魔咒

本土確診數在週日(4/24)正式突破5000例大關,雖然民眾已經有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但攀升速度之快還是會憂心,尤其高峰期遲遲未見,兒童疫苗都還沒來得及打、但校園疫情卻持續蔓延擴大,要如何打破「兒童萬分之一死亡率」的魔咒?

日期:2022-04-25

政治社會

18歲以下1604位確診沒重症沒死亡,就免打兒童疫苗?台大醫李秉穎:若上萬例恐致10多位死亡

國內兒童染疫情況持續增加,台大醫院醫師李秉穎今表示,目前18歲以下共有1604例確診,兒童病例中沒有重症、也沒有死亡,是因為累計數目尚未到達萬人以上,若累計到萬名病例,就會開始看到致死病例。

日期:2022-04-14

政治社會

中國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前衛生署長涂醒哲:假清零是有害的

清零是不可能的,假清零是有害的!和Omicron共存是必然的,問題是如何共存?

日期: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