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過度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過度共有5144項結果
理財

富蘭克林基金獎加持 收益專家實至名歸

第27屆傑出基金金鑽獎揭曉得獎名單,常勝軍富蘭克林今年再以「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元短期票券基金」獲得最佳貨幣型基金大獎,締造連續25年掄獎不中斷的超前紀錄*。

日期:2024-04-17

台股

伊朗襲擊以色列,中東情勢惡化!台股跳水286點,權值股全倒,台積電收806元力守8字頭

今周刊編按:中東情勢惡化,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美股上週已有所影響,台股週一(4/15)以20586.53點開出,隨即下跌超過180點,台積電(2330)重摔15元,一度來到803元,聯發科跌30元,觸及1150元。終場台股下跌286.8點或1.38%、報收20449.77點,成交金額4783.16億元。台積電下挫12元報在806元,力守800元關卡之上。鴻海股價跌4.5元來到146元,聯發科股價下跌70元報1110元。

日期:2024-04-15

稅制

繼承父母5千萬股票手續好麻煩...他想晚點再處理 專家6點提醒:未按時進行恐影響遺產稅

買股票賺錢很開心,變成遺產就不太開心了!?有網友提到,父母的遺產有大量股票,沒想到繼承手續繁瑣,讓他們很頭疼。對此,律師表示,背後最大問題在於,擁有太多檔股票,投資過度分散,舉例來說,現值5000萬元集中在一檔跟現值50萬元分散在50家公司,後者繼承人辦理過戶可能就麻煩了。

日期:2024-04-14

國際總經

貪污8740億、證物重達6噸,越南女首富被判死刑!「審判規模前所未見」,為何共產當局公布細節?他揭背後算盤

越南女首富、萬盛發控股集團主席張美蘭,被控犯下詐貸詐騙案,造成677兆越南盾(約台幣8740億元)損失,11日被法院判處死刑。英國BBC報導,向來守口如瓶的越南共產黨當局一反常態地對此案直言不諱,還詳細向媒體說明細節。長期觀察越南局勢的美國國務院退休官員卜道維(David Brown)認為,這起案件審判的進行方式可能是為了重申越共當局對越南南方自由放任商業文化的權威。

日期:2024-04-13

政治社會

偽造賴清德聲音宣稱「支持藍白合」!政治假新聞1.4萬來自中國帳號,分工炒作疑美論

去年總統大選,台灣首見政治人物的生成式AI假訊息。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指出,儘管這些AI假訊息目前品質拙劣,容易破解,但已出現聲音、AI主播等各種型態,過去的查證技術逐漸不足以應付。此外,雖然這些AI假訊息對選舉影響不大,但許多炒作「疑美論」的誤導性論述,長期恐影響台灣社會對國家認同、國際地緣政治的公共討論,是需要特別注意之處。

日期:2024-04-12

保險

分紅保單新制7/1上路!「高分紅」話術不可再用….想買保單還有什麼改變?5大重點一次看

金管會11日正式公布分紅保單新規範,明訂分紅機制要透明、不能過度渲染「分紅夢」、不能以高分紅作為宣傳話術,並要求現金流量測試,分紅保單要設區隔帳戶等,7月正式上路。保險局表示,現行正在架上賣的分紅保單,壽險公司要在上路前審視是否符合新制,現行若主約中有意外、醫療等理賠項目,7月要重新送審,或是改為附約。

日期:2024-04-12

科技

重大決策不再「一人說了算」?鴻海有意導入輪值CEO制度,知情人士透露:互相制衡,避免過度集權

電子代工巨頭鴻海(2317)公司治理將有重大改變?知情人士告訴路透社記者,鴻海有意導入輪值執行長制度,將董事長和執行長角色分開,增進公司決策的制衡機制,避免過度集權,並做好接班準備。

日期:2024-04-11

ETF

以00919為例,借房貸利率2%,買37張高股息ETF領股利10%,1年能賺多少?達人:3種錢不能投入股市

前一陣子全民瘋高股息ETF募集,平常一些對投資不感興趣的朋友,態度也隨著大眾風潮開始變得積極。有粉絲朋友問小車對抵押房子借房貸2%投資高股息ETF賺股利10%的看法?

日期:2024-04-11

台股

指數四隱憂:國際股市、台幣走貶、外資轉賣、指標背離 楊忠憲:留意警訊 從三段支撐擬定策略

台股今年多方看似氣盛,但作者從技術面觀察,三月以來已陸續出現四個隱憂,不能忽視後市出現回檔修正的可能。他並設定三個短中期支撐,提供投資人拉回時布局的參考。

日期:2024-04-10

健康

沒地震卻覺得搖、蕭彤雯連買個麵都喊暈!「地震後頭暈症候群」有這4項就中了…如何緩解醫教2招

花蓮日前發生規模7.2大地震,強度僅次於921大地震,之後餘震不斷,累計至周三(4/10)上午8時,已發生多達815次餘震。不少民眾感覺在沒有地震時候,經常出現地板或身體在晃的錯覺。有醫師指出,這就是「地震後頭暈症候群」。對此,耳鼻喉科醫師表示,平常保持運動的習慣可以預防地震後頭暈症候群。如果地震後頭暈症候群產生了,就盡量到戶外走走,看看遠方,這些都有助於緩解症狀。如果生活上的調整都無法改善症狀的話,那就要找耳鼻喉科醫師予以藥物治療。

日期: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