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28奈米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28奈米共有171項結果
房地產掃瞄

投資客嗨翻! 台積電認了高雄設廠 楠梓房價再次「聞積起舞」有望?

台積電昨(10)日在重訊中宣布,將在高雄設立7奈米及29奈米製程晶圓廠,這讓傳聞已久的市場訊息獲得證實,也讓原先看似成交量已降溫的高雄楠梓、岡山等鄰近區域房市,再次後市可期。

日期:2021-11-10

政治社會

台積電確定落腳高雄後 陳其邁開口:建廠土地原本整治要17年 擬明年就交地!

台積電(2330)昨天證實將在高雄新設晶圓廠後,高雄市長陳其邁也於晚間於臉書貼文證實此事。他也強調建廠預定地的原高雄煉油廠土地,原本「整治預計要花17年才能完成,但市府跨局處總動員且多線齊發,相關行政程序並進,讓相關行政效率大幅提高,並規劃於明年交地設廠」。

日期:2021-11-10

焦點新聞

台積電證實投資高雄煉油廠 設7奈米和28奈米廠

本報今年8月1日獨家披露台積電將首度南下高雄,在高雄煉油廠設立7奈米廠,台積電9日晚間證實,因應市場需求,台積公司9日已決議,將於高雄設立生產7奈米及28奈米製程的晶圓廠,預計將於2022年開始動工,並於2024年開始量產。

日期:2021-11-09

台股

台積電2千億設廠 日本出狠招綁人 最快12月提案修法補貼

台積電在總裁魏哲家拍板下確定赴日設廠,預計明年開始建廠,2024年投入生產,日媒曾曝光此次總投資金額達1兆日圓(約新台幣2433億),而日本政府則會補助一半約5000億日圓(約新台幣1216億),近日此事再有進展,日本政府打算在12月提案修法,為半導體廠商設廠提供更詳細的規劃與補助規定。

日期:2021-11-08

科技線上

台積電高雄廠沒動靜?楠梓成交量雪崩! 他爆殘忍現實:回不去了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9月傳將赴高雄增設7奈米廠,消息一出後,帶動楠梓、岡山等地房價大漲,更有建商以此為題銷售,然而法說會上卻並未提及高雄設廠一事,頓時動搖民眾買氣,高雄楠梓10月成交量,較9月雪崩下滑約5至6成,但業者表示,儘管成交量顯著下降,但已經墊高的房價不大可能下修了。

日期:2021-11-06

科技

台積電、聯電明年解救全球晶片荒! 2022年晶圓代工新增產能 估晶圓雙雄將佔最多

產業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科技估計,由於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出現晶片荒,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造成晶圓廠持續漲價。繼過去兩年來,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產值皆年增20%後、突破千億美元後,2022年更上看1176.9億美元,年增13.3%。不僅如此,與2021年不同的是,2022年全球新增產能的要角,將是台積電(2330)及聯電(2303),而非陸廠。

日期:2021-10-28

國際總經

「汽車業以前看不起半導體,為何現在大喊晶片缺貨?」 黃崇仁:拜登開100次會也沒用 全世界仍需要台灣!

力積電(6770)董事長黃崇仁認為,汽車電子及高階通信(5G、6G)將是未來半導體產能缺口最嚴重的兩大塊,其中又以汽車電子的供給缺口最明顯。由於新建晶圓廠緩不濟急、耗費龐大,「即使(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開100次會」,也無法解決車用晶片極度供不應求的問題。由於台灣擁有全球範圍最大的成熟製程產能,黃崇仁預期全世界依然需要台灣,台灣做為全球主要晶片產地的地位不變,他也看好半導體業的展望。

日期:2021-10-26

國際總經

張忠謀建言沒人聽...台積電遭各國邀設廠 這報告曝最慘下場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10月法說會宣布赴日投資設廠,從去年以來美國、大陸以及日本都在當地有新的投資案出現,顯示各國在疫情後面臨半導體斷鏈危機,意識到要在本土建立一條安全的供應鏈,或是台積電打算在貼近需求的市場投入產能,確保供應能無虞。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提出警告,各國打算自給自足,只會造成成本飆升、技術成長放緩,報告也揭露,各國搶打造半導體自給自足,恐怕成本會轉嫁給客戶,晶片價格可能要大幅上揚。

日期:2021-10-26

科技

台積電改寫單季獲利新高!魏哲家證實赴日設廠,霸氣喊話:「技術領先到2025年」

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今(14)日下午召開法說會,會中除了捎來第三季稅後淨利1562.6億元、改寫單季獲利歷史新高紀錄的喜訊外,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更霸氣喊話:「台積電技術領先將持續到2025年。」

日期:2021-10-14

焦點新聞

雙十後台股風向球》台積電法說會14日登場,聚焦5大議題:日、德設廠進度將揭曉?

2021年走了四分之三,相較於上半年一片欣欣向榮,越接近年末、半導體產業雜音越來越多,除了憂心智慧型手機、PC需求減緩之外,無法預測的地緣政治風險、能源危機、疫情變數等也在在考驗著業者的應變能力,外界也期盼台積電(2330)在即將到來的法說會上為產業指引方向。

日期:202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