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健保會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健保會共有42項結果
政治社會

生病才回台灣用健保...「停復保機制」擬取消、投保金額上調!最快3月實施 旅外台人頭大了

台灣健保連年虧損,部分旅外國人一出國就辦理停保,生病才會回台使用健保,引起社會上「不公平」的聲浪,衛福部表示25日將於健保會討論,預計廢除停保制也一併研議調整投保金額上限。

日期:2022-02-23

政治社會

守護全民健康安全

充足的醫療服務與長照機構,是因應人口老化的兩大政策支柱,但長期而言,全民健保與長照皆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不過,只要各解開一項限制,就能大幅紓解兩者的財務壓力。

日期:2022-02-09

政治社會

明年健保費不漲 陳時中承諾2年不調!為符合公平 「旅外國人加收保費」

健保會昨完成費率審議,2案併陳送衛福部裁定,但衛福部長陳時中透露,不傾向調高費率,擬從使用者付費、提高旅外國人保費公平性著手因應。根據先前健保署規劃,初步會從調整藥品部分負擔、新增檢驗檢查及慢籤恢復收取部分負擔著手。

日期:2021-11-20

政治社會

攸關8000億元人民荷包 健保會月底開會推改革 三大關卡仍待解

健保改革即將啟動,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日前率先拋出兩大變革方向,包含擴大補助範圍及調整就醫部分負擔等,攸關全民荷包,深獲各界關注。然而,負責8000億元醫療費用總額及支付方式的全民健康保險會(健保會),委員名單不僅難產、陷爭議,又因本屆新任委員比例高,只有七天可消化、準備會議資料,議程運作讓理性決策成問題。健保會要如何在健保改革上做到公平?現階段仍有三大關卡的考驗。

日期:2021-04-20

政治社會

健保會第5屆委員出爐!陳時中換掉近半數名單 月底啟動首次會議

健保會第5屆委員名單近日出爐,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將近半數委員換掉,39人中有18位是新面孔,打破過往委員長期連任問題。其中,保險付費者代表名單中,包括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以及中華民國全國職業總工會理事長楊芸蘋,均為經公開徵求之被保險人代表推薦團體名單。

日期:2021-04-10

健康

健保費調漲「最快5月底上路」基層醫護怒吼:漲健保也救不了血汗!

健保「部分負擔」費用調升3大項改革,衛福部長陳時中23日證實,費用小幅提升與醫療分級是此次改革的主軸;衛福部社保司表示,若計畫能夠順利通過,預計最快5月底就可以上路,且不會增加弱勢族群的負擔。不過對於這項計畫,基層醫護痛批「看得到、吃不到」,認為即便漲了健保費用、增加醫護給付,血汗的勞動條件仍然無法獲得改善。

日期:2021-02-24

政治社會

健保費元旦調漲至5.17% 上班族平均每月多繳63元 陳時中:2022年不調漲

健保財務連四年虧損,2021年健保安全準備金就將見底。衛福部長陳時中今(31)日宣布,2021年起健保費率調整,自現行4.69%調漲至5.17%,台灣受僱者平均每人增加63元。例如,若是月薪2萬4000元的勞工,每人每月將增加34元;月薪3萬、7萬、18萬者,每人每月將分別增加44元、105元及262元。不過,依據先前試算結果,即使健保費率調漲至5.17%,健保安全準備金在2022年仍不足法定一個月的水準。陳時中表示,未來將以減少藥物浪費、檢討部分負擔費率與全面制度檢討改革等三大配套,「努力拼至少兩年不調整保費」。

日期:2020-12-31

生活消費

健保費率將調漲!月薪42K、一家四口每月恐多付418元,兩案待陳時中拍板

健保財務吃緊,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就強調勢必得漲保費。為此,衛福部健保會會議延期一次後,今(27)日終於討論費率調漲,歷經約3小時意見交流,最終兩案併陳,一案為漲至4.97%,一案為漲至5.47%~5.52%區間。將交由衛福部拍板,再送至行政院核定。

日期:2020-11-27

焦點新聞

健保費調漲2方案曝光 月薪4萬以上每月多支出百元

健保費率蠢蠢欲動,健保會明天將對健保費率調漲進行討論。由於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最後並未談定,兩案並陳分別為付費者代表的3.77%及醫界的4.73%,衛福部送健保會討論的初步費率也因而分為兩案,在安全準備金都是維持2個月的前提下,依付費者的成長率計算,健保費率應調至5.47%,若依醫界方案則為5.52%,對月薪42000元的上班族來說,一個月將增加98~105元的健保費。

日期:2020-11-19

保險

難題》只靠控制成本 不是長久之計 沉痾堆疊 改革卻總七折八扣 健保財務危機25年沉浮史

健保若一再地緊縮,醫院也會相對跟著緊縮,整體而言絕對會壓縮醫療品質。」中央健保局(現為健保署)首任總經理葉金川2002年的這段評論,在18年後的今天仍毫無違和感,畢竟全民健保開辦25年來,多數時間都面臨財務困境,也因此不斷面臨「改革」壓力。

日期: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