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兩劑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兩劑共有263項結果
全台防疫報導

最快何時有BNT兒童疫苗?陳時中曝採購困境 一圖看懂輕症、無症狀最新解隔條件

國內新冠(COVID-19)疫情日益嚴峻,近來有不少兒童打疫苗的聲音出現,對此,食藥署目前已核准6~11歲兒童打半劑莫德納(Moderna),對於政府率先開放莫德納用於6~11歲兒童,讓許多家長不免擔憂小朋友是否有辦法忍受其副作用,也因此,不少人盼能開放輝瑞/BNT給兒童使用。不過,台灣能不能順利拿到BNT疫苗又是另一大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今(18)日也在記者會上親吐採購困境。

日期:2022-04-18

政治社會

防重症!6~11歲兒童可以打莫德納了 指揮中心公布「接種指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公布國內新增130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210例本土個案及93例境外移入、無新增死亡。由於本土疫情延燒迅速,陸續出現中、重症患者,16日一名2歲兒童染疫,病況在一天之內急轉直下成重症,目前仍在緊急救治,衛福部今日宣佈開放6~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

日期:2022-04-17

健康

台灣首例5歲以下重症,家屬控昏迷求救沒人理!陳時中:各單位都是全力在做該做的事情

台灣出現了首例未滿5歲的兒童重症案例,且該案的家屬還控訴出現了求助無人理的狀況,導致小朋友都昏迷了才能送醫,還必須要插管治療,甚至忍痛簽下「放棄急救書」!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說明,能了解家屬著急的心情,也把1922的通報和後續的處理時程報告了一次,並表示「不論1922、地方衛生局、119也都是全力在做該做的事情。」

日期:2022-04-16

焦點新聞

台灣染疫人數是總人口千分之一…該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台灣民眾因做了「這件事」,防疫成功大半

台灣本土疫情再度延燒,春假期間連續出現破百案例,昨甚至達到2百多例,但指揮中心說高峰期還沒有到。不同於去年5月中旬的全台三級大警戒,這一次防疫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明確表達,不會升高防疫等級。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指出,社區不明感染源增加,而且感染案例還會再持續攀高,因此他認為,此刻要思考國家整體防疫戰略,究竟要清零?還是要與病毒共存?

日期:2022-04-06

政治社會

本土確診才12天就飆破900例! 為何專家說「重症清零」比壓低確診數更重要?

清明連假期間,單日本土確診數皆破百例,是否升級疫情管制再次引發討論。公衛學者認為,新型變異株病毒特性仍為「高傳播力、低重症率」,政策應以「重症清零」為主,不必過度恐慌。

日期:2022-04-06

全台防疫報導

本土爆183例,會上500例挑戰「醫療量能線」?醫:每天百人一路到年底「這數字到來就該封」

台灣近日新冠本土確診數連3天破百,從104、160例,到週日(4/3)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的183例,讓連假後的疫情走向備受專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不少人會問「在升溫耶,到底要不要封一下?」

日期:2022-04-03

科技

林口長庚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出爐 不論何種廠牌皆能有效對抗Omicron

國內COVID-19疫苗第三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今(17)日發表國內第一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而施打後的副作用,則以莫德納比例最高,高端比例最低。

日期:2022-03-17

國際總經

太平間滿了,屍體堆在醫院走廊...台灣都快解封了,為何香港疫情突然炸裂?

疫苗施打率提高,病毒威脅減輕,Omicron 引發的症狀似乎沒那麼嚴重,台灣等多國開始與病毒共存,但香港卻是完全不同的世界。2 月 28 日新增病例超過 5 萬人,一天死亡人數高達 172 人,等於每 10 萬人就有 2.32 人死亡,現在香港新冠病毒 (COVID-19) 死亡率全球最高。

日期:2022-03-09

政治社會

獨家調查》77%民眾贊成政府強制打疫苗!專家揭3大建議「與病毒共存」

2月1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邊境檢疫政策規畫放寬方向」,最快在3月中會縮短檢疫天數,從現行的14天改為10天,以及放寬商務人士入境許可條件,並比照縮短檢疫等鬆綁措施。然而,民眾是否準備好,面對台灣下一階段的開放走向?答案恐怕沒那麼樂觀。

日期:2022-02-16

政治社會

企業心聲》 歐美日商展恢復 台灣還持續停辦! 科技大老、傳產企業主 為何都贊成邊境鬆綁?

一場疫情讓全球交流停滯,隨著各國陸續大解封,指揮中心也打算逐步鬆綁邊境政策。面對期待已久的商務交流,科技、傳產與服務業,又是如何看待跟迎戰?

日期:20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