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大創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大創共有427項結果
台股

台灣有機會培養出第二個護國神山!新加坡、日本、歐盟經驗顯示,台股這個「板」具發展潛力

建設一個成功且服務於創新企業的上市板塊,僅僅是鬆綁上市規則,幫助有限。往往要考慮到從新創企業初期,開始給於生態系的支持。

日期:2022-09-12

政治社會

總統與高中生面對面論壇》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 年底拚965萬票過關 蔡英文:向世界展現台灣追求民主、進步的決心

總統蔡英文今(3)日在《今周刊》第七屆【總統與高中生面對面論壇】中表示,將於年底九合一選舉同時舉行的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是賦予滿18歲年輕人有公民權,並參與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的權利,「不僅是為了讓台灣民主繼續深化,並且向世界展現我們追求民主、進步的決心」。蔡英文指出,修憲案的門檻非常高,除了已經獲得全國四大政黨在立法院的支持及成案,接下來還需要全台灣至少一半公民,也就是965萬人的同意票才能通過,她打趣道「這比2020年我競選連任,獲得有史以來最高票的817萬票還要高」。她呼籲現場高中職學子,可以鼓勵家中有投票權的親戚及朋友,在11月26日的九合一選舉可以一起出來投票,支持這項修憲複決案,並鼓勵各方網路高手透過各種社群軟體,甚至是年輕族群常用的巴哈姆特及Meteor討論版,多多討論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的意義。

日期:2022-09-03

職場

政大這一班 讓地磚老廠、茶飲代工、女裝電商再創高峰 學起來!企業董總拚「升級」不再靠直覺

一堂不用交論文、沒有授予學位,每年學費卻高達25萬元的課程,為何年年能吸引上百人報名?3名企業主現身說法,看不限學歷、產業的「創業主班」,如何助攻再造新成長曲線。

日期:2022-08-31

政治社會

食宿遊購串起人潮商機 尋回城市產業榮景

老街、舊屋與傳統工藝,鋪畫木都迷人的歷史足跡;前有美術館照路、後有阿里山看顧,從美術館、文創園區、森林之歌、KANO園區點線面串起的文化新絲路,讓嘉義市擁有豐沛觀光資源,當旅人深入探訪,食宿遊購行串起人潮商機,產業力喚醒城市昔日榮景。越在地、越國際,旅行嘉義,邂逅不一樣的魅力之鄉,見證新舊元素交疊,長成精緻獨特生活風景,這座適合漫步的小城,正循著自己的步調優雅蛻變。

日期:2022-08-29

科技

想進護國神山注意!台積電面試不問理工專業「這3題」才是重點…過來人:有夠另類

台積電進駐高雄設廠議題夯,高市勞工局20日一早在鳳山和樂宴會館舉辦大型徵才活動,特闢台積電視訊面試專區,吸引不少有志青年一搏,一名應試男子透露,面試官沒問理工專業相關問題,而是問如何管理情緒、遇到挫折怎麼解決,「蠻另類的」。

日期:2022-08-21

健康

74歲安寧之母趙可式癌末告白:做好5個準備,大限來時不受折磨「善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幸運」

74歲的成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59歲時確診乳癌,化療後身體暫時恢復,然而2019年發現癌症骨轉移,且已到第四期,若不做治療處置,醫師評估存活期只有半年到一年。當安寧之母成為安寧病人,趙可式坦然面對,身為晚期癌症的病人,她已做好5個準備,迎接終點。

日期:2022-08-19

嘉義|農工大縣 正在實現

返嘉照顧雙親15年 暖男縣長同理強化社福長照4箭

偶爾社會新聞傳來老年夫妻相伴終生,一個久病,一個肩負照顧責任,長期積累的身心靈壓力,猶如隨時引爆的不定時炸彈,少了溫情糖衣,可否不眨眼,直視暮年黯淡境況?嘉義縣身為全台「最老」縣市,當青壯年人口為了生計,不得遠走他鄉打拚,獨留年邁親人守著老宅,縣長翁章梁催生4大創新長照政策,從小到老全面照顧,逆轉劣勢與宿命,讓嘉義縣成為銀髮友善城市。

日期:2022-08-17

理財

天使投資為何該組團進行

在投資過程中擔任業師、顧問、董事的角色協助公司營運,是天使投資人除了財務資源外的重要專業。他們的優勢在於速度與彈性,缺點則可透過組織天使俱樂部,以共同投資型態來彌補劣勢。

日期:2022-08-17

科技

「專挑對手服務,要讓台積電覺得痛」,從研發六騎士到梁孟松的恨,18年前老照片見證歷史

近來美中半導體競爭愈來愈激烈,台積電前研發主管蔣尚義與梁孟松的新聞也傳遍全球,我應邀到TVBS《金臨天下》節目中分享觀點,看到電視台找出一張18年前台積電的舊照片,讓我勾起一些回憶,我想就趁這個機會分享一下,關於台積電研發部門的幾個小故事。

日期:2022-08-15

傳產

醣經濟的綠色革命 永豐餘學院推動淨零排放新農業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提出「Wood for Good」的結論,並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全球共識,同時戮力著眼於2030中期減排目標。永豐餘學院以「農業的醣經濟」為研究標的,結合產官學界以新科技迎接新農業,挖掘台灣負碳排潛力,為發展永續循環經濟付出努力。

日期: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