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李顯龍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李顯龍共有64項結果
政治社會

「落地生根v.s落葉歸根」李顯龍、曹興誠對國家的2種態度 他點出關鍵:台灣人欠缺自信與獨立思考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國慶日,用馬來語,中文,英文向新加坡民眾發表講話,他首先從美中角力引發的地縁政治談起,呼籲新加坡人民要有危機意識,他說未來十年肯定比過去十年充滿更多未知數,也許偶爾艷陽高照,也許烏雲密佈。他說世界可能分裂成兩個陣營,就像以前到日本要帶兩支手機,一支是CDMA,一支是GSM,會更加更多不方便。

日期:2022-08-27

政治社會

「新加坡華族已是落地生根」⋯ 李顯龍看台海局勢:緊張升級、要做好心理準備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發表國慶演說表示,新加坡的華族不再是「落葉歸根」,而是「落地生根」、「我們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說,而且一定要把它說得精彩。」此外,李顯龍也提到,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惡化,因為多項議題立場分歧,包括台灣問題以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都對亞太地區的安全造成影響,他也呼籲新加坡人「現實一點」,為地區出現問題做好準備。

日期:2022-08-25

國際總經

聯手美國打造亞洲新秩序 一個月訪20位國家領袖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瘋狂外交超展開

俄烏戰爭僵持不下,掀起地緣風暴的影響,已經擴及亞洲地區;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近來全力展開領袖外交,並呼應美國的印太戰略。他這樣做,是有什麼打算?

日期:2022-05-18

焦點新聞

新加坡擴大解封,每天數千確診、照樣「擠地鐵約吃飯」…李顯龍:須做好更多準備:明年全球經濟將衰退

編按:新加坡在後疫情時代,重新對外開放、在東南亞地區取消旅行限制,很大程度上已經恢復疫情流行前的日常。不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五一勞動節的談話指出,全球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各國央行緊縮政策,新加坡必須為更多的經濟挑戰做好準備,他也警告,明年全球經濟可能面臨衰退。李顯龍說因為俄烏戰爭,為新加坡年初原本抱持謹慎樂觀的新冠疫情復甦前景蒙上陰影:「新加坡人已經感受到戰爭對生活成本的影響,新加坡每年因為能源價格上漲,而遭受80億新幣(約454億港元)的打擊。」(原文刊登於2022/4/26,更新時間為2022/5/1)

日期:2022-05-01

國際總經

從淡馬錫、GIC到孫正義 都陷中概股風險 吃中國資產瀉肚子 新加坡基金積極轉軌

北京整頓互聯網,新加坡的淡馬錫與GIC淪為慘賠的苦主,過去積累的獲利大吐一場,如今正在積極尋求轉軌,降低中國風險。

日期:2022-03-30

焦點新聞

淡馬錫暫停投資中國企業! 謝金河:新加坡擁抱中國燙到手

新加坡擁抱中國燙到手

日期:2021-11-22

國際總經

擔心「開戰」成外資賣超關鍵原因! 謝金河:3原則洩端倪,兩岸不會有大事

新型態的貨幣戰爭最近的幾場演講,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兩岸會不會發生戰爭?這期今周刊COCO的兩則漫畫很傳神地傳遞背後的訊息。一位企業界朋友最近告訴我,他碰到大摩等外資機構的負責人,他問他們:台灣經濟表現那麼好,台股漲那麼多,為什麼外資賣超不停?

日期:2021-11-20

政治社會

新加坡是台灣的8倍!一文解析:台灣購買疫苗的人均預算相比其他國家,有多精省?

過去這一段時間,除了每天關心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之外,眾人最矚目的話題,莫過於「疫苗」。疫情爆發前,AZ疫苗乏人問津,4月接種人次3.9萬人,5月初,指揮中心還為去化月底即將到期的16萬劑,大力宣導疫苗的安全與好處。沒想到,疫情來了,一切都不一樣。疫苗變成稀有物,大家情緒隨之沸騰,從困惑,為什麼疫苗還不來,到質疑,當時為什麼買這麼少,到指控,為了護航國產疫苗刻意不買,不管政治藍綠、醫界、公衛,大家都有話要說。疫苗開發過程、緊急授權使用的專業複雜,要解釋清楚,都不是三言兩語,更讓各擁立場者容易添薪加柴,釀成現在訊息量爆表的「疫苗之亂」。《今周刊 》精選10個火線問題,綜合採訪資料解答,希望在疫情失控的焦慮時刻,用證據找到理性的聲音。

日期:2021-06-07

政治社會

【疫苗關鍵QA】3千萬劑疫苗,能讓台灣群體免疫?1千萬劑疫苗,何時能打完? 最快何時開放邊境?

過去這一周,除了每天關心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之外,眾人最矚目的話題,莫過於「疫苗」。疫情爆發前,AZ疫苗乏人問津,四月接種人次三.九萬人,五月初,指揮中心還為去化月底即將到期的十六萬劑,大力宣導疫苗的安全與好處。沒想到,疫情來了,一切都不一樣。疫苗變成稀有物,大家情緒隨之沸騰,從困惑,為什麼疫苗還不來,到質疑,當時為什麼買這麼少,到指控,為了護航國產疫苗刻意不買,不管政治藍綠、醫界、公衛,大家都有話要說。疫苗開發過程、緊急授權使用的專業複雜,要解釋清楚,都不是三言兩語,更讓各擁立場者容易添薪加柴,釀成現在訊息量爆表的「疫苗之亂」。《今周刊 》整理二十五題火線問題,綜合採訪資料解答,希望在疫情失控的焦慮時刻,用證據找到理性的聲音。

日期: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