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防疫記者會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防疫記者會共有66項結果
全台防疫報導

自己的疫調自己來!北市確診者自主填15項問卷今上路:匡列居隔加快「可以少一天」

台灣本土疫情每天數千例在攀升,為了確保地方醫療量能可以正常運作不崩潰,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週一(4/25)表示,北市已經做好醫院端通報PCR陽性個案簡訊系統,由確診者自主管理並上網填寫疫調資料、居家隔離地點、密切接觸者,今天就會上路!黃珊珊說,醫院發確診簡訊給民眾的同時,就會同步連接到衛生局,讓匡列居隔時間加快,可以少一天。

日期:2022-04-25

政治社會

今傳逾3700例,北市國高中下周免到校,小學沒納入!柯文哲:已4.9萬人停課,標準一定要改

台北市教育局週五(4/22)傳出將在下午疫情記者會宣布,台北市國中及高中從下周一(4/25)至周五(4/29)實施線上遠距教學,記者致電某國中詢問,也證實學校中午會開會,為線上教學做準備。

日期:2022-04-22

政治社會

柯P宣布北市2/15微解封,看電影能吃東西!「3張圖卡」列出哪些地方有改變

春節連假結束,北市預估有150萬人返回工作崗位,台北市長柯文哲指出,現在會視疫情狀況觀察到禮拜五,沒問題的話,將從2月15日進行「微解封」鬆綁措施。包括動物園和天文館取消人數限制、電影院開放飲食、畢業旅行逐步開放,有群聚吃飯的場合,負責人要確認確認員工符合標準,去用餐者若符合標準可脫口罩吃,反之就要外帶食用。

日期:2022-02-09

全台防疫報導

高雄「引水人」爆染疫接觸40艘船,打三劑仍確診,足跡曝光!

今天春節連假最後一天,年節期間新冠疫情未曾停歇,每天皆有新增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今新增43例新冠肺炎(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29例境外移入。其中,高雄港區今天傳出有「引水人」確診,先前沒有被居家隔離,也非高雄港確診個案的接觸者,感染源不明;此外,感染期間多次通傳篩檢也未到場,更登上逾40艘船作業,足跡遍佈高雄港熱門景點引發關注。

日期:2022-02-06

焦點新聞

新增14本土確診》持續注意「3大4小」傳播鏈 陳時中:至少觀察到2/10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54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40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灣社區基本上,還是處於相對安全的情況,但應持續關注「3大、4小」感染源尚未明朗的案例,至少要觀察到2月10日。

日期:2022-01-30

全台防疫報導

陳時中說「未來將縮短檢疫日期」 》若每個人將難逃確診的命運 為何還要高規格防疫? 動態清零、與疫共存大PK

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爆發2年多以來,隨著高傳染力的新變種Omicron出現,許多國家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引發「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兩立場的論戰。以往,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率、重症率都不低,對未接種疫苗者有很大的殺傷力,可能造成醫療量能崩潰;目前,台灣社會出現新的聲音,認為Omicron疫情多輕症,不需要堅持清零,防疫要維持經濟生活的平衡。

日期:2022-01-17

全台防疫報導

桃園群聚再+5!中壢西堤新增一對夫婦確診 桃市府稱還有3名顧客確診

桃園市長鄭文燦在今(16)天上午的防疫會議指出,中壢西堤餐廳新增兩人確診,是一對夫妻,三代同堂11人一起在1月9日去用餐,被匡列採檢後確診。

日期:2022-01-16

健康

北市明起恢復運動全程配戴口罩 柯文哲:戴口罩打籃球很好笑,但是沒辦法!

國內疫情升溫,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4日)宣布,明天(15日)起,恢復室內/外運動全程配戴口罩,除了短暫補充水分,及泳池內、冷熱水池、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等場合可暫時免戴口罩。

日期:2022-01-14

全台防疫報導

打了3針仍確診!新北小黃司機足跡曝光 萬華、宜蘭兩邊跑

新北市今新增一名確診病例,男性50多歲,桃園機場防疫計程車駕駛,完成接種三劑疫苗,曾於去年12月24日載運確診個案,1月4日採檢PCR陰性,7日配合桃園機場擴大檢測,採檢二度檢驗PCR均為陽性,Ct值分別為31、33,經24小時後再度採檢,PCR陽性,Ct值34.8,中央研判為病毒量低的近期感染。

日期:2022-01-08

全台防疫報導

「桃機群聚」運將染Omicron...台灣潛藏危機浮現?專家「傳播力比Delta快3倍」籲快做3件事:否則又要措手不及

桃園機場群聚事件如今擴大為5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最新定序結果,其中,防疫計程車司機證實感染Omicron變異株。毒理專家招名威也在臉書上向民眾呼籲,現在美國的Omicron爆炸性3級跳成長,台灣絕對不可能置身事外,全民一定要做好3項防護措施,否則又會措手不及!

日期: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