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創造可以共享的價值

創造可以共享的價值

2018-03-08 10:18

2017年許多上市櫃公司交出亮麗財報,但亮眼的獲利數字是否能靠「取之有道」的商業模式支撐?
或許,企業應該開始思考,如何創造共享價值鏈,發展社會共融模式的新商機!

農曆年前,台灣諸多企業發布二○一七年全年營收及獲利數字,從電子業到金融業等,不是創新高就是次高。去年全體上市櫃公司總營收達新台幣三十二兆元,創歷史新高,與金融海嘯時(二○○九年)相比,成長更超過五成。

 

歡欣之際,國際發展及救援的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年初公布的報告指出,去年全球增加的財富,八成二落入全世界最富有的一%人口手中,且全球七十四億人口中,一半人口的財富毫無增加。這的確是一個怪現象,社會與一般人民無感於亮麗數字背後的繁榮。

 

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為世界無數企業指點迷津,沒想到在○六年轉了性,提出「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簡稱CSV)的概念。在以獲利極大化為主流的市場中,改倡議從價值鏈與利害關係人分潤下,追求取之有道的獲利。這是很大的突破、異類的主張,即使執世界競爭力策略牛耳如他,也無法立即被主流企業接受。金融海嘯後,創造共享價值雖然受到更多的重視,但是主流企業價值鏈的轉型何其難,進展的確非常有限。

 

降低成本是提高獲利的利器,但若不能降之有道,自然變成供應鏈壓榨,開始走向偷工減料、罔顧環保及社會正義的惡性循環。但傳統的利潤極大化這條路若走得通,波特的競爭理論也無須中年轉性了。

 

這幾年,公平貿易產品、非血汗工廠製造、尋求利害相關人共益的B型企業等,在先進國家均有大幅的發展。食品集團雀巢(Nestle)就以「創造共享價值」重新改造其價值鏈,跨國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Unilever)也以「永續生活計畫」重新建構其全球供應鏈管理,這些向社會企業靠攏的變革,也開發了社會共融商業模式的商機。

 

延伸閱讀

用對方式 「身障」反成優勢

2018-03-01

社會企業vs.全球風險

2018-02-07

給年輕人不一樣的實習體驗吧!

2018-02-01

式微的商業道德標準

2018-01-18

社會企業的透明與信任

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