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黏膜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黏膜共有322項結果
全台防疫報導

微解封別把病毒帶回家!手機、廁所門把等7處超危險 上班族滅毒靠「8招關鍵」

全台13日迎接微解封的第一天,不少人終於能夠外出透透氣,但也有更多人必須回公司上班了。台南市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提醒,雖然微解封,不過台灣社區裡可能還存在著「隱形傳播者」,大家外出仍必須將口罩「戴好戴滿」。許秉毅醫師也透露,日常生活中如手機、廁所、電腦鍵盤等7處,是被病毒汙染最嚴重的地方,特別辦公室同事間交流頻繁,上班族可靠「「8招滅毒關鍵」避免被感染。

日期:2021-07-13

理財

搭上「抗疫」題材順風車》從快篩、疫苗到解藥,這6檔生技股最有看頭

全台進入三級警戒,生技防疫股再度成為盤面焦點。在目前疫情政策下,哪些防疫產業將成重點?除了防疫股之外,生技股還有哪些企業的基本面穩健,能「進可攻、退可守」?

日期:2021-05-26

全台防疫報導

全家戴口罩少一個動作,感染機率竟是不戴口罩家庭的1.25倍?涂醒哲:造成台灣防疫破口的13個迷思

防疫迷思帶來破口,破口造就本土疫情,防疫警戒升級帶來生活不便及經濟(股市)下跌,更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醫療崩潰。

日期:2021-05-21

健康

中醫為輔補元氣 提升罹癌存活率

面對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目前的治療趨勢為「西醫為主、中醫為輔」,從臨床與實證醫學的角度,中醫介入癌症治療的益處也確實不少。

日期:2021-04-28

健康

基因檢測正夯 高風險≠絕對確診

基因檢測,是要提醒基因中恐導致疾病的風險高低,風險高低並不等同於異常與否。人人皆有生病的可能,提早得知風險,就是要你我做好「預防措施」。

日期:2021-04-07

美食旅遊

好米好甜

你知道米可以當主食,也能做成甜點嗎?除了支持在地農業的心,也考量到對麩質過敏的族群,有業者研發用國產米製作的甜點,風味、口感一點都不輸小麥,帶起一波新世代的米甜點風潮。

日期:2021-03-31

健康

台灣半數肺癌不是吸菸引起!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提高存活率,這個時間點是關鍵

只要理解危險因子,並依個人生活型態制定篩檢計畫,即使罹癌,康復的機率也遠比你想像得高。《今周刊》訪談權威名醫,教你如何在生活中降低風險,並及時阻止癌症發展。

日期:2021-03-15

健康

從瘜肉到癌化至少要5年!腸癌權威:最晚50歲要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

只要理解危險因子,並依個人生活型態制定篩檢計畫,即使罹癌,康復的機率也遠比你想像得高。《今周刊》訪談權威名醫,教你如何在生活中降低風險,並及時阻止癌症發展。

日期:2021-03-15

健康

《癌症真相系列》別胃痛才做胃鏡,恐胃癌晚期!名醫林肇堂:這種食物千萬別碰很致癌

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胃癌分別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位及發生人數第8位,每年有2,000多人死於胃癌及4,000多名新發生個案,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6倍,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如今導致胃癌發生的原因,大致上仍與環境、飲食、免疫、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慢性胃病有關,其中8至9成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原文刊載於2022/3/9,更新時間為2023/7/13)

日期:2021-03-10

健康

權威觀點》主動篩檢 讓癌症不再是絕症 十大名醫親授 早期防癌教戰

只要理解危險因子,並依個人生活型態制定篩檢計畫,即使罹癌,康復的機率也遠比你想像得高。《今周刊》訪談台灣最常見的十大癌症權威名醫,教你如何在生活中降低風險,並及時阻止癌症發展。

日期: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