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獨家調查》 偏鄉近75%七旬長者沒聯網裝置 世代資訊隔閡擴大 從不敢按鍵盤到自製長輩圖 終結數位落差這樣做

獨家調查》 偏鄉近75%七旬長者沒聯網裝置  世代資訊隔閡擴大 從不敢按鍵盤到自製長輩圖  終結數位落差這樣做
新竹尖石新樂派出所的數位好厝邊,常見員警化身電腦志工,教長者上網。(圖/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

吳靜芳

幸福熟齡

攝影/吳靜芳

1089期

2017-11-02 15:10

在資訊普及的當下,你我身邊,還是會出現不熟悉電腦、手機、平板等工具的親友,尤以銀髮族為最。
這些讓長者頭痛的數位問題,該如何解決?

在台北市萬華區新忠里五坪不到的小小電腦教室裡,八十七歲的張望豪,熟練地操作著繪圖軟體PhotoImpact,「這邊可以加花、這邊加字……。」

 

從二○○九年開始,張望豪每周開課,至今已有八年,累計教過將近兩百名學生。今年因為新聞報導暴紅,還有人遠從新北市土城區慕名而來──這些學生,幾乎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長者。

 

張望豪六十五歲退休後,到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學電腦,一學十餘年,「我學到老師沒有東西可以教我!」他笑瞇了眼,布滿皺紋的雙手,很熟練地操作滑鼠、投影機。前幾年眼睛還好使的時候,他會用Word軟體,一字字敲出厚厚的一大疊講義,有教繪圖、文書處理,甚至有影像剪輯。

 

數位落差現象 長者排斥學習  世代比區域差異顯著 

 

「這張是賀年卡,學生做的!」他得意地一張張秀出學生的作品。自己做的圖片、賀卡,他拍下後,會用LINE傳給親友,「長輩圖」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傳到每一個人的對話框。

 

張望豪是一個非典型案例。因為,在台灣,多數長者對於數位工具感到陌生、排斥。《今周刊》調查全台灣數位發展三至五級的鄉鎮區發現,在數位落差的問題上,「世代」可能比「區域」差異更加顯著。

 

  • 數位發展三至五級鄉鎮區:由國家發展委員會訂立,數位發展程度較佳的都會多被歸類為數位發展1至2級區域,偏鄉則多在3到5級。

 

即使智慧型手機普及,但隨著年齡增長,沒有任何聯網裝置的人口比率會明顯增加;偏鄉地區通常高齡化較嚴重,影響整體數位發展程度。

 

不過,近十年來,已有若干政府與民間機構在全台偏鄉設立數位中心,供民眾免費使用電腦,並提供電腦課程,其中,據點最多的是教育部的「數位機會中心」(DOC),以及中華電信基金會的「數位好厝邊」。

 

然而,根據我們的調查,在設有這兩種數位中心的鄉鎮區中,有八二.八%的居民,其實不知道「數位中心」的存在。

 

以教育部推動十二年的數位機會中心計畫為例,在全台偏遠鄉鎮有一一八個據點,可以說是最主要的數位中心,許多上課多年的學員,經常「回鍋」擔任據點講師。

 

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高級管理師林燕珍指出,偏遠地區的鄉鎮地理範圍大,但實際成立數位據點的村里卻很小,的確會造成該鄉鎮大多地方的人,無法直接到數位中心上課。

 

林燕珍說,「但當一個點成立三到五年,周遭居民可能覺得上過課了,就不想再來上了。或是農忙時,有些課程沒興趣,就不想來上課了。」這時,數位機會中心就會開設「行動分班」,由據點人員帶著平板、手機或筆記型電腦,到鄰近村里授課,以打破地理上的藩籬,推廣數位教育。

 

如何融入社區?與派出所合作,員警也能當電腦志工

 

而中華電信基金會的「數位好厝邊」目前在全台有八十三個據點,多半是中華電信基金會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教會合作設立。

 

「我們希望是設在公部門資源比較不容易到達的地方。」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洪美華說,由於中華電信能提供頻寬資源,這種合作方式不論是課程的規畫,甚至設立地點都很機動、彈性。

 

像是在新竹尖石鄉,基金會的合作對象,就是新樂派出所。當派出所裝設好四台新電腦,辦公室樓梯下的多餘空間,就立刻變成長者學電腦、學生課後輔導的社區公共場域,員警也化身電腦志工,教長者上網。

 

每個社區的需求不同,數位好厝邊的用途也不同。在屏東縣獅子鄉的楓林教會,變成當地學童的遠距課輔中心;在花蓮縣玉里鎮的鐵份部落,則是部落集會的重要據點。

 

這幾年,中華電信基金會的數位好厝邊業務穩健成長,在地非營利組織也會推薦合適的潛在據點,供基金會人員評估,待評估後擘畫課程、聘請老師到據點上課。

 

今年,中華電信基金會的據點數目可望滿百,但也將開始制定據點退場的機制。例如,每年增加二十個新據點的同時,也讓三至五個舊據點退場。「這樣才能把資源配置到合適的地區。」洪美華解釋。

 

提供了頻寬、電腦及課程,中華電信基金會十幾年的經驗,清楚看到弭平數位落差最有效率的途徑,除了硬體、軟體雙軌並進,各單位更要分進合擊。「DOC應該跟民間聯手,進一步資源整合。」洪美華期待。

 

對於長者來說,學電腦或購置電腦,也是為了貼近孫輩。在台南市後壁區的菁寮里,有不少長者添購電腦,就為了讓孫子、孫女偶爾回鄉時,能夠留在家裡。

 

菁寮教會牧師吳秋安,從○六年開始和中華電信基金會合作,在當地長年開設電腦課程。他發現,中高齡居民面對智慧型手機等日新月異的數位工具,經常需要更多時間適應,「五十歲以下都沒有問題,但六十歲以上要轉換(思考)就有點困難。」

 

洪美華

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洪美華(右二)帶領團隊,肩負著今年全台數位好厝邊據點達百的任務。 (攝影/吳東岳)

 

如何鼓勵長輩?拋誘因:與孫輩視訊、用網路掛號

 

 吳秋安觀察,中高齡的長者來據點學電腦,經常會因為感到挫折或無聊就放棄,於是,他開始轉換方法。

 

「教他們用視訊,他們會覺得,哇,可以看到孫子,還能跟兒子、女兒講話,就很高興。」他指出,視訊、網路掛號等實用性的功能,較能吸引長者願意學習數位工具。

 

不過,吳秋安也發現,很多長者上完課,回到家操作電腦不順,怕輕舉妄動會讓電腦受損,經常需要討救兵,他幾乎每天都會接到這類電話,「應該偏鄉都要有一個資訊志工!」

 

同樣是偏鄉,屏東縣林邊鄉的永樂社區,也是一樣的景況。在當地開設數位課程的永樂社區發展協會專員曾鈺珊說,永樂社區最高齡的學員,是一名八十歲的阿公,他學習的動機,也是因為孫子返鄉。

 

「阿公想說,孫子常常玩電腦,他也去玩一下,看看是怎麼一回事。想不到,才摸了一下,孫子就立刻阻止他說:『阿公你不能碰,你碰了電腦會壞掉』。」曾鈺珊說,阿公聽到「壞掉」兩個字,碰都不敢碰,走近電腦,連呼吸都小心萬分。

 

那時,社區要開Office系列電腦課,這位阿公為了與孫子有共同語言,也來報名。現在阿公不但會用電腦接龍、上網,孫子也會教他操作,讓他很是感動。

 

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婆們,對數位工具的害怕、遲疑,是人之常情,光是要按下一顆按鍵,可能都要斟酌再三。「他們真的很想來學,但要接受新的挑戰,會遲疑很久。」曾鈺珊觀察,面對長者,必須投以最大的耐心,以鼓勵代替責備。

 

長者

教電腦需要結合生活實用需求,以及耐心,才能讓長者真正融入。

(圖/胖卡提供)

 

如何有效溝通?系統性的課程與陪伴  認清人的需求

 

除了耐心,系統性的課程與陪伴,是其中一個解方。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副執行長吳哲銘舉例,光是把記憶卡裡的照片檔案透過電腦拿出來,對於長者來說,就是一連串的知識衝擊,拍照、建檔、讀卡……,可能就是兩堂高達五小時的課程。

 

「所有在第一線的人都知道,當你只關心技術或設備,潛藏的數位落差,是無止境的。」吳哲銘從○八年開始帶領「胖卡計畫」巡迴鄉里,可稱得上是「全台灣最會用台語教電腦」的人。他表示,現在的數位落差計畫,與十年前差異不大,仍舊重視硬體的「資訊近用」(使用的機會),但忽略人對資訊的認知,也就是「資訊素養」。

 

「大部分的數位落差計畫,會把人跳過,看不見人真正的問題與需求,都覺得是設備不足。例如,一個計畫是希望老農上網賣農產品,但老農真的需要嗎?他網購過嗎?這些問題都沒有被提出來。」吳哲銘分析。

 

換言之,在如今數位工具以及網路普及之後,不只是需要充足的師資、系統性的課程,最重要的是認清楚被服務對象真正的需求,都是數位落差計畫未來的考驗。

 

長輩

(右上圖)87歲的張望豪蒐集二手電腦,在里民 中心開設電腦課, 一教就是八年。(攝影/吳靜芳)

(右下圖)屏東林邊永樂社區的居民透過數位課程,學會活用LINE及臉書軟體。(圖/攝影組)

(左圖)胖卡計畫深入台灣鄉里,除輔導偏鄉居民使用資訊工具,更重要的是, 幫助在地非營利組織,透過數位技能優化工作流程。(圖/胖卡提供)

長輩

 

另一方面,年齡也會影響受訪者對電腦課程種類的喜好,年輕人對於「影像編修」、「網站設立」等行銷課程,以及線上自修等「教育」課程比較感興趣;相較之下,中老年人則對「資訊」、「醫療」方面的實用課程比較有興趣。

延伸閱讀

種田兼種電年收近600萬!營農光電之父「馬上丈司」,花7年找出農村高齡化解方

2023-10-19

智齡科技與微軟,攜手醫療院所強化數位醫療科技力 從院內智慧醫療解決方案走到社區,用數位科技完善高齡照護服務

2023-10-19

超高齡社會未來怎麼自處?台北大學成立研究中心 降低世代年齡歧視、培訓高齡人才

2023-10-07

高齡化帶動剛性需求 AI推進產業效益 全球景氣不明 醫療題材較耐震

2023-03-08

打開長輩的心結 入住安養機構不等於「被遺棄」

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