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改革台股正是時候 P.18

改革台股正是時候 P.18

美國聯準會( Fed 〕主席葛林史班在國會聽證會指出, 美國經濟確實有好轉的跡象,全球景氣復甦似乎得到葛老的背書保證,呈現一副樂觀氣息;而經濟先行指標的股票市場,卻早在九一一過後不久就透露出類似的訊息。

說起股市,如果說東亞股市近期強勢,韓國市場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應居首功,大概沒有人會反對。更令人好奇的是,打從一九九七年東亞金融風暴以來,五年不到的時間,韓國經濟脫胎換骨,儼然成為新興市場的優良典範,更把昔日同列四小龍的台、港、星拋在腦後。

有趣的是,後三者都是華人經濟區域,而且還有個大靠山||中國市場在撐腰;華人不是都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嗎?怎麼這個世紀一開始就給高麗民族拔得頭籌,占盡先機?

多年前我曾拜訪台灣中央銀行的外匯局長,當時我提到韓國管理外國法人的方式比台灣要有彈性,沒想到一開口便立刻被回了一句:「我們是台灣,不是韓國,為什麼我們要學韓國的作法?」此後我再也不敢公開談論台灣、韓國兩地比較的種種。不過最近實在忍不住了,所以硬著頭皮再講一次。但我也要強調,我並不完全認同韓國所有的狀況,也不要說韓國有多棒,因為與台灣相比,韓國的產業結構確實是有問題的。尤其他們的高負債率,更是令人難以視而不見。

這兩年韓國的經濟成長比台灣出色不少,不過韓國這麼高的經濟成長率,卻有很大的原因是來自於他們的高負債率。不懂沒關係,拿投資股票的槓桿來比喻,就比較容易了解。

當股市走多頭時,槓桿倍數大的投資人,績效通常比較好;同樣投入一百元,保守的人只敢買現股,因此只能買一百元的股票;但是較積極的人便採取融資方式,一百元的資金可以買到二百元的股票。當股價順利上漲五成,保守投資人的績效也是五○%,資產變成一五○元;而同樣是五○%的漲幅,融資者的持股價值從二百元漲到三百元,扣掉借來的一百元,他的報酬率是百分之百。韓國正是採用融資方式的經濟結構,在景氣階段自然呈現加速成長的經濟表現。

在歷經九七年的夢魘後,部分韓國企業也學乖了,負債有不增反減的現象;不過經濟及股市一轉強,負債又見增加,不過這回增加的部門卻在消費,尤其是信用卡部分。消費增加,刺激景氣成長,原本奄奄一息的銀行又生龍活虎了起來。一方面消費者利用貸款消費,可增加市場的需求;企業縮減後的產能不足以提供所增加的需求,於是增加負債添購生產設備。

由於是在成長階段舉債,以同樣的資本,可以取得更多賺錢的資產設備,投資回報率自然比較高,因此這時負債的增加屬於良性循環。在外資眼中,現在的韓國正處於良性經濟成長階段,韓國股市也就愈看愈可愛了。

儘管韓國的人民平均所得低於台灣,不過韓國人口是台灣的三倍,內需市場規模比台灣大,提供了韓國基本的經濟成長動力。一般認為,六千萬人口是最適合的國家規模;照這個標準,泰國及韓國都應該有足夠的內需市場做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

韓國企業靠著高負債擴充搶得這波經濟復甦的先機,但是不能忽視的事實是,過高的負債率終究是未來潛藏的大問題。因為負債經營的有利環境,一是資金寬鬆,利率要低;二是經濟要持續成長。目前利率水準應該已經處於谷底了,近期聯準會若不再降息(恐怕也很難再降了),即宣示未來的利率只會升不會降。我們當然不知道葛老何時會升息,但是市場多數看法是,最遲明年中便可看到利率反轉走升的情形。

如果負債率一直維持目前的水準,屆時韓國企業能不能承擔利息加重的壓力?當然這不是現在就會發生的事,我們也不必自己嚇自己。

韓國經濟狀況不太平衡,大財閥把持經濟資源,因而造成諸般問題;每個產業都有一、兩家大公司主導市場,但是產業內的其他中小型公司卻只能苟延殘喘地存活。然而股市裡幾乎都有各個產業的代表公司,這會讓股市的脈動與經濟結構比較匹配。

分析台韓股市的比重,韓國依序是電子二六%、金融一九%、通訊一四%,運輸、化學、鋼鐵及電力都在五%以上。回頭看看台灣,電子一類就占六四%,不過我們沒有特別再從電子股裡面分出通訊類股;其次是金融的一五%,再來是塑化的四%。看出其中的差異了沒?韓國股市比重超過五%的產業有七類,台灣只有二至三類。

產業種類太過集中風險也相對提高,只要電子產業景氣稍稍轉差,台股就麻煩了,若再受到股市連動效應的影響,台灣經濟就一副岌岌可危的樣子。事實上,電子業不好固然牽動著台灣的外貿出口,但是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卻不是那麼顯著,只是股市的發展太集中,以致反應特別劇烈。

韓國產業的民營化比台灣早,其中通訊產業很早就上市了。台灣的中華電信雖然也已掛牌,但是當初倉卒上市,承銷價是由政客和業者訂定,而非證券承銷商算出來的。舊問題未解,又跑出新問題,因此還不能算是民營,外資也不敢碰,一買便發現中華電信只有兩個股東,一個是自己,一個是政府;一旦看好中華電信前景想多買一些,可是一想到另一個股東的動向,就開始擔心對方何時要賣?

由於中華電信上市的成績讓市場沒信心,股價表現不好,民營化就很難成功;如果市場有信心,現在的價格這麼低,大家趕快去買,政府再好好賣,民營化自然就水到渠成。

韓國的電力和石油產業占股市比重不小,台灣雖然也有中油和台電,理論上也做得到,但是問題和中華電信相同,一遇到民營化及工會、退休金等制度便又卡住了。因為這樣,使得台灣重量級產業民營化的進程緩慢,股票市場便一直維持不平均的狀態,這是台灣股市最應該要調整的地方。

當然股市不全然代表實際的經濟架構,像台灣經濟體系中有六○%的內需比重,而股市的外銷產業卻占了六○%,其間差異一目了然。

另外股價指數成分也應有所調整,就像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既有通訊類股,還要把中華電信放在電子類之中。台股言必稱電子,但是電子產業也有從事製造的,其中一定有一部分不是高科技,包括組裝、行銷等等;雖然產品是高科技,但是公司的營運性質卻可能只是批發商或通路商而已。當市場指數有六四%集中在單一產業中,這樣的指數有多大的代表意義值得檢討。

到百貨公司逛一圈,幾乎所有的消費型產品或多或少都有電子成分在內,難道生產這些產品的公司都得歸於電子類?

當然電子股比重高不是不好,外資對台股的認知幾乎是從電子業開始;有了活潑的資本市場,讓台灣電子業降低籌資成本,快速發展壯大。不過不要忘了,台灣經濟及社會的可貴之處就在其多元化,為什麼股市結構卻過度朝一元化發展?前不久《經濟學人》雜誌也指出,外資青睞韓股是因為其股市結構較多樣化,而台灣則太過集中電子產業,再次點出我們思考的新方向。

台灣一方面要想辦法增加上市公司的產業種類,盡量拉近股市與經濟的代表性,其中尤應積極推動油電事業民營化;再者,即使在電子業裡頭,也可以再區分更明確的重量級產業, 如積體電路( IC )製造、IC 設計、組裝等等,外資也可以更了解各公司的營運內容;只要資本市場健全,上市公司便可降低募資成本,增加資本投資,強化競爭力。這種一連串的因果關係,能說股市的指數成分和產業結構不重要嗎?

(谷月涵的電子信箱: mrtaiwan@mrtaiwan.com.tw )

延伸閱讀

鴻海電動車明年將在美國亮相!納智捷n7今年將交貨上萬輛 創造百億元營收 鴻海還跟Nvidia合作研發自動駕駛

2024-05-14

黃仁勳擠進全球第20大富豪!NVIDIA「鈔能力」讓他躍升2.28兆男 被譽新賈伯斯品味穿著比一比

2024-03-02

亞洲大學AI團隊,參加2024輝達NVIDIA GTC大會、 參訪超微半導體AMD加州總部

2024-04-17

NVIDIA、Google加持!AI新創完成百萬美元Pre-A輪募資,助銀行、電信、政府智慧升級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