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不必悲觀看待亞洲市場 P.20

不必悲觀看待亞洲市場 P.20

看到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全球經濟表現,不少人心中必然產生「資本主義是否已走到盡頭」的疑惑。因為在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日本經濟掙扎十年不見起色,美國似乎也重蹈日本覆轍,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追根究柢,這次全球經濟所面臨的困境,肇因於產能擴充過速,大幅超出正常成長所能消化的規模。全球經濟復甦成長的希望全仰賴美國消費者努力花錢,可是美國消費者的負債比率節節上升,再舉債消費的能力有限,顯然很難再期待美國消費者支出,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動能。

負債大增的下一步,一定是減少支出、增加儲蓄。過去一般認為日本的儲蓄率比美國高,但是美國人還享有社會安全制度的退休金保障,平均每一位美國人退休後,每個月大約可領一千美元的退休金,所以美國人的實質儲蓄率要比想像中來得高。日本人不但沒有社會安全機制,而且房價高漲,所以要多多儲蓄才能消弭心中的不安;因此美日兩國的實際儲蓄狀況其實相差不多。

一九九○年代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呈現出一個沒有成長,另一個則是成長最快的兩極化現象;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則擁有兩個全球最大,而且都沒有成長的經濟體。美國當然不是完全不成長,正如日本在衰退初期仍有成長,後來則陷入完全停滯的階段,而美國接下來會如何則猶待觀察。

「資本主義( capitalism )」這個名詞是馬克思( Karl Marx )──共產主義的祖師爺所創造的,原本是帶有惡意嘲弄西方國家的經濟制度,沒想到後來卻被西方國家拿來當作聖經般地崇拜。

馬克思相當聰明,當時預測資本主義極端的利己作風,最後將因為資本家不斷擴張勢力範圍,所有的財富逐漸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其他人則將因沒錢購買資本家的產品,以致企業擴充無以為繼,最後亦將導致資本企業的滅亡。

馬克思的預言最後並沒有在西方國家發生,反倒在部分新興獨裁國家中發揚光大;如菲律賓及印尼等,全國九○%幾的財富集中在二%、三%的人手中,貧富差距極大。而在西方國家,正因為有了馬克思的警訊,後人便致力避免發生其口中自取滅亡的狀況。

如上個世紀之初,洛克菲勒的石油王國控制了全美八成的油源;當時電力還未被充分利用,所以洛克菲勒家族等於掌握了美國八成的能源供應。拜馬克思的警告,美國政府強制將洛克菲勒集團分割成數家相互競爭的企業,降低資本家操弄經濟的影響力。

二○年代美國還沒推動各項社福措施之前,正是資本主義最惡質的階段,泡沫發展到極致,造成接下來長達十五年的衰退;在那個時期,美國的失業率幾達所有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

後來美國更在大蕭條末期積極推動社會安全制度( Social Security )、 失業保險( Unemployment Insurance )、 福利制度( Welfare )及健保制度(Medicare )等, 再加上所得稅制度,把錢從富人口袋中拿來放到前四項福利制度,以照顧經濟弱勢族群。各項社會制度依次推動,資本主義這頭猛獸才稍稍被馴服。

俄國經濟學家 Kondratieff 深入研究美國經濟演進, 發現自一七七六年獨立建國開始,到一九四○年二次大戰前夕,明顯有三次五十四年的大循環;但是自二次大戰後,美國經濟的起伏變化便沒有那麼明顯;其間當然也有衰退,但和過往相比,就不顯得特別嚴重。

基本上,政府要創造經濟成長的表象並不難,可是政府多花錢、央行多印鈔票都只能刺激短期的成長,長期而言,則將形成通貨膨脹,抵銷人民財富的成長,到頭來,購買力還是跟以前差不多。

實質國民平均所得成長的因素只有一項,即科技的應用,美國三波的經濟循環也與科技應用息息相關。十九世紀初期發明了蒸汽引擎,造就了第一波到一八二○年的成長;第二波成長則在一八四○年到一八六七年間,這個階段美國掀起了鐵路建設熱潮;後來鐵路泡沫破滅,則持續衰退至一九○○年。第三波自二十世紀開始的成長,維持到一九二九年,則是電力科技的大量應用時代。

四○年代以後,美國因為擁有一個成熟的央行,又推出新的社會制度,自此便進入一個穩定成長的階段。而六○年代以後,更不斷有電腦、網路等科技創新,造福人類的生活。

不過馬克思的詛咒並未完全從現代經濟中拔除。曾經準確預測東亞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家 Paul Kurgan,批評柯林頓政府大幅削減社福預算,更直言其最大的敗筆是讓微軟坐大,造成新經濟的嚴重失衡;不管是賣電腦還是賣軟體,到最後只有微軟一家公司賺錢。而微軟一家公司的總市值,竟然可以超過多數國家的 GDP,更加坐實了馬克思的憂慮。

不過 Kurgan 的說法略嫌誇張了些,現行的社福制度我們已經享受了五十年之久,適時檢討改進也不是壞事,何況任何制度也都要有調整的空間,才不會僵化。而證諸一百年前洛克菲勒的例子,微軟帝國其實也不足為懼,如果比爾蓋茨仍舊無限制擴張其版圖,終舊會招來政府的干預。

再者,像洛克菲勒這麼龐大的企業,即使當時沒有政府強制介入分割,可是等到電力廣泛應用後,純靠石油能源的洛克菲勒也將面臨極大的危機。就市場機制來看,當微軟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會面臨成長的壓力;而市場反微軟的勢力也隱然成形,雖然現在還不成氣候,但是這股力量確實存在。光看手機廠商抵死不採用微軟的作業系統,就知道市場的機制已經起了部分作用。

只是說歸說,我對美國政府在微軟這個案子上如此無能鄉愿感到非常失望,以後其他科技公司真的都很難賺錢,只有微軟能獲利。 至目前為止,PC 產業仍將長期受到微軟的箝制。

美國政府處理經濟難題仍採取降息減稅、刺激消費的老招數,但是如果這次的問題源自於產能過剩、消費飽和,那麼降息減稅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加速將問題推向通貨緊縮的那一端。

過去亞洲國家的經濟重心放在外銷和製造,但是現在要把產品賣到哪裡去?以前這些國家的內銷市場相當封閉,不讓外國涉足;少了外國業者的競爭,內需市場更加保守封閉,國家經濟只能依賴外銷,完全看他人的臉色討生活。但是當如美國這等大買家也受到經濟不振影響而減少訂單時,這些靠外銷為生的國家就慘了。

所幸在九七年東亞金融風暴及各國陸續加入 WTO 的刺激下, 多數亞洲國家開始改革其經濟模式,逐漸開放內需市場。開放外國進入內需市場可以加快發展的腳步,其次可培養自己的消費者。走在台北街頭,三步五步便有人塞信用卡或手機的申請單給你,這也是 WTO 競爭下的成績,讓消費者擁有更多的選擇。

亞洲市場提早碰到經濟危機,但也提早做出因應。過去亞洲新興市場的魅力不小,在經過經濟轉型後,這股魅力仍舊存在,因此不管是投資內需市場或股票市場,今年大概都會有一些根本的變化。過去亞洲經濟幾乎都仰美國市場之鼻息,現在雖然美國錢沒那麼好賺,但是在調整經濟結構之後,亞洲市場有了重新出發的機會。

今年要再期待美國扮演經濟超人的角色已經有點勉強,日本的景況則只求不再沉淪,而歐洲也僅是自保有餘。整體觀察,全球經濟今年仍將陷入衰退的陰影,但是亞洲市場卻不必看得過度悲觀,尤其在資產價格跌到一定程度之後,相較於美國、歐洲股市,亞洲市場更具吸引力。在資金大移動的潮流中,亞洲資產具有上漲的動能,雖然不是每個產業都好,但是絕對不須悲觀以待。

(谷月涵的電子信箱: mrtaiwan@mrtaiwan.com.tw )

延伸閱讀

「做未來的總統,第一個要了解什麼是半導體!」黃崇仁也期許 新總統一定要重視兩岸溝通 不能完全依賴美國

2024-01-11

台灣人別小看自己的民主成就!為何西方政治學大師戴雅門直言 台灣選舉素質高於印度、墨西哥、南非,甚至美國?

2024-01-16

蔡英文會面麥卡錫:我們沒有被孤立,也並不孤單!為何地點選在雷根總統圖書館?背後有這意涵

2023-04-06

原來台灣真的不孤單!為何英美幫忙我國造潛艦 英國對台潛艦技術出口 更飆67億元新高?

2023-10-03

公司快破產他擔憂連累妻小 15刀刺死孕妻後自首...調查竟發現:會計給錯財務報表「其實一直有賺錢」

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