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政府不要什麼都想管! P.20

政府不要什麼都想管! P.20

未來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取決於政府有沒有信心放手,讓市場尋求最適發展之道。愈沒信心的政府,自然管得愈多,而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也就愈低。

荷蘭在一六二六年至六二年間占領台灣,身處現代的我們應該感到好奇,以荷蘭這種小國寡民、距離台灣又在地球另一端的國家,為何大老遠地跑來遠東地區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今天的荷蘭,人口與土地都與台灣相差不多,當時荷蘭不僅占據台灣,還占有印尼及馬來西亞的部分土地。

這還不奇怪,在占領東南亞二十年後,一六八八年荷蘭甚至打敗英國,成為歐洲強國之一;有意思的是,當年還是英國貴族私下邀請荷蘭國王出兵攻打英國。會這麼做,主因是英國貴族不喜歡當時的國王,以及天主教和基督教之爭,英國國王信仰天主教,但是貴族卻信奉基督教,在擔心信仰基礎受到破壞下,便﹁引荷兵入關﹂、做了英國的吳三桂。

如果沒有龐大的利益,荷蘭不可能只為了﹁護教﹂而出兵;當時英國與荷蘭分別成立東印度公司,都享有東南亞物資的專賣權利,東印度公司管轄的範圍包括現在的東南亞及部分中國,主要業務是茶葉、香料、紡織品,以及後來中國出產的瓷器,所以後來西方稱瓷器為 china,就是因為最早來自中國(China )。

兩國的東印度公司都享有各國的專賣權,卻又同時在歐洲市場相互競爭,久了之後業務風險及成本都提高,獲利開始衰退。東印度公司的股東涵蓋多數貴族,由於競爭激烈,貴族們的業外收入大減,便與荷蘭國王協商,除了出兵解除英國基督教的危機外,也希望能就兩家東印度公司的業務進行整合,共同開發海外市場、互蒙其利。雙方最後達成協議,將當時最賺錢的香料歸荷蘭獨賣,而英國則擁有茶葉、紡織品及其他產品的專賣權。

從這裡看,當年就算沒有國姓爺鄭成功把荷蘭人踢出台灣,要不了多久,﹁紅毛鬼﹂也會自己撤退,因為台灣不產香料,對荷蘭沒有經濟價值。

在荷蘭人縱橫大西洋及西太平洋沒多久前,才剛脫離西班牙人的控制,而西班牙侵略荷蘭也與宗教因素有關。西班牙的國教是天主教,而荷蘭原本也是天主教國家,後來改信基督教,西班牙便以護教之名攻打荷蘭。十六世紀末,荷蘭才自西班牙手中獨立成一個國家,過不了多久,便發展成比英國還強的國家。她是怎麼做到的?

荷蘭強大的因素,一方面在造船的能力。在十六、七世紀的海權時代,要擴張經濟或軍事勢力,一定要有強大的船隊;而荷蘭的船隊能勝過英國,背後有當時最先進的金融制度做支撐,當時的荷蘭是全世界金融最發達的國家,成立了全球第一個中央銀行和債券市場。

政府造船需要錢,錢不夠便得發行公債向民間集資,從募資到建好船隻發揮效益耗時經年,如果沒有可靠的信用機制是辦不到的。荷蘭政府藉著可靠有效的金融制度,向民間發揮強大的集資能力;而英、法等國要造船造艦,則得看國庫有多少銀子而定,擴張速度自然不及荷蘭。

相對於荷蘭,英國財政一向欠佳,往往打仗時,英王還得要求貴族捐輸,同時市場機制不全,也常發生政府周轉失靈的狀況;一六七一年,英國政府為出兵而舉債,竟然還不出錢來。荷蘭人入主後,協助英國於一六九四年成立中央銀行,這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央行之一;成立央行後,英國的金融市場才漸漸上軌道,至今英國金融市場在世界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誰知道竟然是要感謝四百年前荷蘭人的侵略?

十八、九世紀,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一方面是她的造船科技進步了,一方面是在東印度賺了大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高效率的金融市場作為龐大帝國的後盾。

荷蘭人雖然有金融概念,但是生意頭腦卻不發達,這從當初兩家東印度公司瓜分業務時就看得出來。當時香料的價格比較好,所以荷蘭人就要了香料市場,但是香料是佐餐的附屬品,再好吃的東西,一天最多就吃三餐;可是只要衣櫥夠大,衣服再多也買得下手,茶也可以一直喝,就這一點看,英國人算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台灣的規模與荷蘭相當,也跟荷蘭一樣,雖然資本較少、基礎不厚,但是卻藉著靈活的金融市場及外銷市場,發揮極大的效益。

投資與消費的區別在於,投資是把今天要消費的錢,放在一個未來可能賺更多錢的地方,以便日後有更多的錢可以消費,只是今天便無法消費了;但是現代金融市場創造了融資的概念,將以後可能賺到的錢先拿來使用。

在過去,我們不是消費、便是投資,而現在的融資則是既可以投資,也可以滿足現在的消費需求。理論上,當融資的成本比投資回報率低時,就應該盡量採取融資方式,而少用現金投資;一個有效率的金融市場,要把不同類型的需求納入,讓缺錢的人有錢用,而手頭上錢太多的人,資金也有去處,這樣經濟才能活絡。

台灣有不少世界知名的企業,如台積電、鴻海、中鋼等,起初都是本地的金融市場有能力支持它們開疆闢土,不但可以籌到擴張的資本,資金成本也比國際同業低;資金成本低,便可提高淨利,或壓低產品售價、搶得市占率,或者更有能力投入研發。不管如何,競爭力都比同業強,形成良性循環。

不過我們要問的是,台灣的金融市場就只能做到這樣嗎?我們是否已發揮最大的效益?達到最大的規模?我想應該還沒有,台灣基本上仍不脫「 plain vanilla」 ,vanilla 是香草口味的冰淇淋,也是最基本、最無趣的口味,多數冰淇淋都以 vanilla 為基礎,創造出形形色色的口味; 而台灣金融市場仍然充斥著這類最簡單平淡的商品,儘管我們的股票市場發達,還有債券、票券等商品,但除此之外,少有其他花樣。

當然這些年我們的口味變多了,如選擇權、期貨商品等,但是台灣股市仍未脫離交易市場的本質;但交易不是股市存在的惟一目的,能募集資金的資本市場才是,純粹的舊股交易對發行公司一點幫助都沒有。

其次,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條件不一,也許短時間不需要這麼多錢,不希望公司股本擴張太快,便可先發行 CB (可轉換公司債),以後再轉為股本。如果我們有更多的金融商品,便可以靈活調整財務規畫,以符合公司的需求,也可以降低公司發行新股的成本;如果在國內發行新股的折價較高,便可以到國外以溢價發行,以取得更低廉的資金。

另外,台灣政府每年預算有一五%的負債上限,站在財政穩健的原則,這項規定或有必要,但是一五%是人為設定的上限,不見得是最合適的水準。或許某個階段,需要進行一些回報率高或回報期間較長的投資案,此時負債率也許會超過一五%,因此適度彈性是有必要的。

政府有必要開放一些香草口味以外的金融商品,以符合多變的經營環境。大家都以為台灣錢淹腳目,但是台灣銀行體系的資金並不如想像中多,因為近年銀行大幅打銷呆帳,以致淨值萎縮,進而影響銀行的放款能力,也限制了經濟成長的速度。

過去經濟單靠銀行放款支撐,當銀行貸放能力受限後,我們更要開放更多的金融商品,以使刺激經濟的資金來源多元化;所以金融商品愈多的地區,經濟愈有活力,加上新金融商品更容易賣到海外,經濟的成長動力也愈大。

但是開放的大前提是,政府必須有這樣的認知:不要什麼都想管。因為多數金融商品都超出政府管理的經驗,如果等到政府制定好法規再行開放,不但時效已失,也很可能會扭曲新金融商品原本設計的目的。

荷蘭與台灣各有發揮的特色,雖然同屬地理上的小國家,但是經濟實力都遠超過地理的限制,也都藉由貿易等向外擴張的能力,擺脫政府管轄權的範圍,成為國際不容忽視的經濟強國,這種開創精神應該繼續維持下去。

未來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將取決於政府有沒有信心放手,讓市場自己尋求最適發展之道。愈沒信心的政府,自然管得愈多,而經濟發展的可能性也就愈低。

延伸閱讀

10大癌症死亡率之首「肺癌」,醫療費逾224億、每人平均得花25萬!不想壓垮全家人,篩檢不能少

2023-06-20

釐清是否有特定驅動基因突變,是其最大關鍵 罹癌後做基因檢測 你要知道的五件事

2022-01-05

陳晉興今升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力推肺癌篩檢救國病:「病人把生命託付給你,你怎會不把電話給他?」

2023-08-01

癌症基因解碼

2016-06-20

最新十大死因出爐!「惡性腫瘤」霸榜41年,肺癌居冠…醫籲「這檢查」不能少:不抽煙也要做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