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學院發表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每年都有人得物理獎,但不是每個得獎者都像愛因斯坦一樣開創新的世界。孔恩解釋這種現象,大的學者架構出典範之後,其他人就是在這典範內塗壁補牆,等到這房子再也不起,就到了該建立新典範的時候。
台灣投資人,有幾個要注意的趨勢:定性分析的重要性逐漸提高;企業理財裡債券的比重愈來愈高;外資持有台股比重超過二○%,單一營業日的交易額甚至有超過五成的紀錄;股價淨值比低於一、本益比六、七倍價值投資族群成為常態;能配發現金的才是好公司,辦現金增資,不管在國內辦還是到海外用存託憑證的方式,總之跟股東要錢就有問題。
會分析,才是有本事
關於市場結構變化的名單還可以再列下去,足夠讓學者們做好多年的研究。論文可以慢慢寫,投資決策不能等。之前談低本益比,談市場停滯的時間會愈來愈長,其實都是在這個結構轉變的範疇內探討投資分析該有的應對。這個轉變並不是主機板產業成熟了,換成液晶顯示器面板當紅的變化,而是影響決策模式的根本轉移。
以定性跟定量分析來說,過去十年,隨著開放外資語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的成立,這些機構投資人大規模製造各種報告,讓定量分析最基本的每股盈餘、淨值、本益比這些觀念成為投資台灣股市的基本常識。台灣股市從最早主力作手主導,技術分析當道的時代,演化成機構法人為主,基本分析才叫本事的紀元。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可是博達、皇統的案例,甚至一九九八年本土性金融風暴倒台的東隆五金、正義食品,其實都是經營者針對法人機構偏好,以創造美麗的數字,耀眼的成長機會,最後卻重傷投資大眾的悲劇。
除非有深厚的會計學背景,細細研讀年報的翔實資料,否則光看媒體或券商提供的財務摘要,無法避免踩到地雷的命運。真要有能力那樣讀報表,大概也夠格到一般企業擔任財務人員了。對投資大眾,用常識判斷公司的發展策略可不可行,注意經營者的道德操守,就有莫大趨吉避凶的功效。
未來幾期,將持續對結構轉換進行探討,先提供簡單的結論:不能再當台灣是投資的新興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