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是學校經費的重要來源。在台灣,大專院校經費來源除了學費、政府補助、學校服務收入之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捐贈收入。
最近媒體報導,二○○六年全美大學總計募得新台幣逾九千億元,是台灣全年教育總預算的兩倍多,其中又以史丹佛大學居冠,募款力驚人。
捐贈收入在國外教育的精進與發展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有三百位專職募款專員,去年一年捐贈收入金額高達新台幣三百億元,三百億元也是去年台大一年募得款項的三百倍。
報導中還指出,根據教育部駐美文化組的觀察:美國的名校都很會募款,也很會投資,以前多半把捐款所得投資在股票、債券、存款等傳統金融商品,這一兩年則轉到利潤較高的高風險基金、房地產等衍生性金融商品,獲利率明顯成長。
這顯示兩大意義,其一是國外募款已經是一門專業知識,學校也願意投入這麼多的人力、物力進行募款作業;相較台灣,專職募款人員沒這麼多,而且以公立大學現行體制來看,我們也不可能聘請這麼多專業募款人員。另一層意義則是文化差異,國外捐款給大學或文教機構有其長遠傳統,相較於國內,文教機構就不是大額捐款首要對象。
以二○○四年為例,美國文教機構總計募得二千五百億美元,其中個人占了四分之三,企業五%,遺產捐贈八%,基金會則占了一二%,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到個人捐贈比重非常高。此外,(個人)遺產捐贈也擔當重要角色,這和台灣的捐款現象有天壤之別,台灣在遺產的捐贈上非常非常少。
再從美國捐贈對象來看,宗教占三六%,教育一三‧六%,人文藝術文化五‧六%,也就是說,教育加上人文藝術文化總計占了近二○%,以上數據還是一般人的捐贈分布狀況;根據研究顯示,美國富人捐贈對象更集中在文化藝術與教育。
反觀國內,主計處於民國八十八年曾做過的捐款調查顯示,台灣一年捐款在四百二十億元左右,其中捐給宗教團體占了所有受贈團體的五○%,慈善與社會福利團體占了三七%,捐給學校以及文化藝術比重只有五%。
台灣大專院校面臨的內外困境是,政府補助減少而學費又不漲,教育品質很難維持。比較台、美大學經費現況,更凸顯台灣大學教育的捉襟見肘,這是大家必須面對的共通課題,未來人才不足、國家競爭力下滑,將演變為全民難以負擔的經濟問題。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