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中國經濟就像失速的動車

中國經濟就像失速的動車

2011-08-04 17:25

七月二十三日二十時三十分,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的D三○一次動車組列車,行進到甬溫線永嘉—— 溫州南站間,與前行的杭州開往福州南站D三一一五次動車組列車發生追尾相撞事件。不會轉彎的「和諧號」動車,在溫州撞出脫軌的重大災禍,這一撞,也撞出了中國經濟的大問題。

動車追撞事件六日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現場視察,並接受中外傳媒訪問,強調對這次事件展開調查,並且「一追到底」,這背後隱藏腐敗問題,也將依法處理,絕不手軟。結果事件愈追究,問題愈多,甚至在「微博」上都有貼文說:「此次動車追撞事件,死亡二五九人,傷一八三人,失蹤一五四人,與官方宣稱的死亡四十人,有很大出入」。

從動車追撞事件到現在,全中國都熱烈討論這個事件背後衍生的後遺症。這當中,央視「二十四小時」節目主持人邱啟明在節目中直言:「中國請你放慢速度的腳步,走得太快,不要把人們的靈魂落在後面。「 不單說出普羅大眾的心聲,也說出了西方評論者心中的疑惑。另一則是《信報》的專欄作家辛思維,在二十六日《信報》 專欄,以「揠苗助長」為題,為中國鐵路發展打了一個比喻:「樹苗被過度催長的結果是枯死。溫州動車事故,象徵第一棵樹苗的問題已顯現。」

不論是「揠苗助長」,或是「中國放慢腳步」,這次中國動車追撞事件,很可能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轉捩點。

從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就像一節奔馳的高鐵快車,連續在軌道上奔馳了三十年。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經濟年成長平均達九.八%,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二○一一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產值達二十兆四四五九億人民幣,年成長達九.六%。即使是年成長比去年同期下滑一.五%,但是中國仍是全世界最亮眼的成長區域。

 

經濟快速奔馳下的一連串問題


中國經濟快速奔馳三十年,創下多項紀錄,一是中國GDP總值超越法、英,追過德國,最後打敗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外,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大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大國,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多外匯存底的國家。中國經濟今天的規模,也比三十年前翻了四番,中國經濟創造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奇蹟。

但是溫州動車這一撞,不但撞碎了中國高鐵外銷的美夢,甚至很可能把中國經濟底層的問題,也都一併撞出來。不但是高鐵的問題,中國經濟也像是失速的動車,一個緊急踩煞車,可能會踩出一連串大問題來。

先從高鐵的問題來說。今年二月中國召開兩會,中國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發布新聞稿指出:「我國高鐵營運三年多,已經安全運行四億多公里,安全運送旅客六億多人,目前還未發生安全事故。」全中國正為高鐵建設「大躍進」感到自豪。

中國是在○七年四月進行高鐵建設,到了○八年正好碰上金融大海嘯,中國祭出四兆人民幣救市措施,結果高鐵成了最重要的試點產業。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畫」,「十二五規畫」期間,鐵路建設投資額每年將保持在七千億人民幣左右,共計三.五兆人民幣,比十一五期間增加一兆人民幣。

短短幾年之間,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也寫下了人類史上的奇蹟。

中國高鐵除了擁有營運里程數全球第一,及在建里程數全球第一的頭銜外,中國高鐵實際業績也很驚人,○七年營運以來,平均每月運送二十二.三萬人次,○八年達三十五萬人次,○九年到達四十九.二萬人次,去年到達八○.四萬人次。三年間,日均旅客運送量成長二.六倍。今年春運巔峰期,日均運送旅客逾一○○萬人次,高鐵的載運量占全國鐵路總載運量達二○%。

 

動車追撞 撞翻高鐵外銷商機


高速鐵路快速發展,也成了中國一項傲人成就,到今年三月底止,中國鐵道部宣布已投入服務的高鐵線全長四五七六公里,預計到二○二○年,中國計畫興建二.五萬公里的高鐵路線,而地球一周也不過是四萬公里。中國卯起來全力投入高鐵建設,不但將興建全球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網,中國也預計將高鐵技術輸出到全世界。

中國興建高鐵拿出傲人成績,成功經驗傲視全球,美、俄、英、巴西、越南等國紛紛到中國取經,中國也發出豪語,計畫到二○二五年,與鄰近十七個國家連手打造橫跨歐亞高鐵路線,同時也參與五十多國高鐵規畫案。

 

中國一下子從高鐵進口國,搖身一變為輸出國。當整個中國陶醉在高鐵美夢中,溫州動車這一撞,恐怕撞碎了中國高鐵外銷的美夢。國際著名分析師都鐵口直斷,中國已幾乎沒有機會贏得美國加州高鐵訂單,中國銷售高鐵機會幾乎等於零。

 

除了撞翻了高鐵外銷的商機之外,中國鐵道部也成了眾矢之的,連中國經濟也開始接受各方嚴格的檢驗。

 

香港《 經濟日報》專欄記者林美芬在專欄中說道:「 中國經濟就好比是一列高鐵,拚命追求了速度,卻犧牲了安全性,和犧牲了人民的福利。從高鐵到保障房及各項建設,中國的發展都帶有濃厚的大躍進性質,建設速度追求第一,而非安全第一,所帶來的安全品質問題,國家和人民均將付出沉重代價。」 這一席話,也說中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盲點。

 

過去三十年,中國追求高速成長,各地政府盲目追求城鎮GDP的急速擴張,每一年各省市交出的GDP成長成績單,幾乎都超過全國GDP值很多。大家一味追求「中國速度」,也衍生出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生態惡化、生產安全事故頻傳。例如○九年,生產事故死亡人數即高達九萬人,加上貧富懸殊,社會腐敗現象,正不斷衍生出來。

 

中國經濟困境

▲點擊圖片放大

 

以極大的槓桿比率興建高鐵

 

這次高鐵肇事,大家拿放大鏡檢視鐵道部,很多問題才掀了出來。中國鐵道部其實充滿了濃厚的解放軍色彩,一九八三年,解放軍鐵道兵被併入鐵道部,從鐵道部近三十年的發展來看,完全體現了「國進民退」、「國富民窮」的基本格局。從中國鐵道部的演進可見,政府公權力不斷強化,控制經濟資源的能力持續膨脹,私權相對弱化,民間資本發展空間則不斷萎縮。

 

根據資料顯示,在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所壟斷的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務,民間資本所占投資不到八%。公權力不斷擴張,愈演愈烈的結果,是「權力貨幣化」,這其中,以中國鐵道部的負債最具代表性。○九年,中國鐵道部債務已達一.三兆人民幣,一○年達一.八九兆人民幣,而今年第一季負債總額已達一.九八兆人民幣,對照○八年總負債八六八四億人民幣,債務成長速度十分驚人。

 

這也意味了中國興建高鐵,是以極大的槓桿比率在操作,這次動車追撞事件,中央希望高鐵降低負債、去槓桿化。

 

先前劉志軍事件已讓高鐵形象受到重創,這回動車追撞事件,更讓高鐵籌資陷入困難。就在七月二十三日動車追撞事件前夕,鐵道部發債二百億人民幣,卻只有一八七.三億人民幣的認購,這個籌資計畫也跟著流標了,將近二兆人民幣負債額的鐵道部,營運也開始拉警報。

 

其實除了鐵道部的高額負債外,最近陝西高速公路及雲南高速公路都傳出地方債平台出了問題,中國審計部審計出來有問題的地方債達十.七兆人民幣,金融機構對地方債的問題也衝擊到股價,今年深滬股市表現不佳,金融股的慘跌是關鍵。

 

過去一年來,中國跌幅最大的金融股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招商銀行從四十六.三三元跌到十二.六二元(人民幣,以下同);工商銀行從九元跌到四.二七元;建設銀行從十一.五八元跌到四.八七元;中國銀行從七.五八元跌到三.○八元;交通銀行從十七.○八元跌到四.九四元;中信銀行從十二.八八元跌到四.一一元;興業銀行從七○.五元跌到十二.九四元,都是深滬股市長期積弱不振的主因。

 

除了房地產貸款讓大家高度警戒外,央企及地方政府龐大借貸引來的不良債權疑慮,這是最核心的問題。

 

未來這兩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後遺症逐漸浮現,這次動車出事,報導是因為雷擊導致動車停止,卻遭後車追撞。中國經濟快速奔馳了三十年,今年開始踩煞車,恐怕也是危險訊號。源頭是高速成長引發高通膨,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飆高到六.四%之後,人民銀行在最近兩年已連續十二次調高存款準備率達二一.五%。十二次的存準率調升,以每一次約回收三六○○億人民幣資金來看,等於把○八年金融海嘯後四兆人民幣救市措施放出來的資金回收。而今年人行又連續三次升息,目前存款利率達三.五%,放款利率達六.五六%,利率急升,資金趨緊,已造成民企及中小企業貸款困難。

 

高速成長引發高通膨問題值得關注

 

全國工商聯最近在十七個省市調查,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危機,已超過○八年的金融海嘯,其中逾九成中小企業無法從金融體系借到錢,很多城市流行高利借貸,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已開始在中國大陸引起連鎖倒閉風潮。低毛利的玩具、打火機及二次加工業,都掀起連鎖倒閉潮,報載很多工廠都處在「吊鹽水」的狀態,這對一直扮演「世界工廠」的中國,恐怕是前所未有的衝擊。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可以說是晴空萬里,中國列車奔馳,給全世界帶來希望。但往後看,中國經濟的挑戰恐怕一樁接一樁。一方面,過去一年來的加薪浪潮,已造成「成本推動」式的通膨,除了歐美印鈔票,中國在太短時間內連續加薪,這是把通膨趕上不歸路的最大動力。加薪潮使工資不斷往上翻,再加上豬肉等糧食價格翻揚,通膨問題更顯得燙手。

 

為了抑制通膨,人行又連續收縮銀根,這個緊縮動作踩得太急,引發中小企業借不到錢的困難,開始掀起一連串倒閉潮,如今地方債平台出了問題,最大核心所在是房地產。若是房市出現巨大變化,中國經濟硬著陸風險也將水漲船高了。

 

中國經濟困境

延伸閱讀

統帥、富凱大樓震到傾斜,7以上地震還會出現?15小時餘震暴增180次 氣象署示警:只是剛開始

2024-04-23

台灣餐飲龍頭無預警倒閉500員工失業 牛角燒肉、胡椒廚房都它的!「上班上到一半」被通知不用來了

2024-04-24

勞退為何越來越多人「不急著領」?超大紅包「放5年多70萬」 專家:2種人理財最合適

2024-04-24

台積電(2330)宣布調薪!平均幅度3%~5%「略低外界預期」 員工們最期待還是這「大紅包」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