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寫了一本書叫《鄭弘儀教你投資致富》,從九月一日開始上市,到十一月三十日止,三個月內共賣出十一萬五千本,出版社告訴我,這是今年僅次於《哈利波特》之後最暢銷的書,但《哈利波特》屬於文學類,我的書是非文學類,本來就比較難賣,意思是告訴我,成績已經非常好了。
還有朋友向我通報,他的親戚從美國回台洽公,也指定順道要帶一本回去,顯然,這本書已傳到部分美國華人社會。沒錯!這本書也適用在美國股市上,不只是美國股市,也適用在美國的生活。不同的生活場景在美國成就的人生和在台灣發達的人生,過程難道有什麼不同?
有對夫妻最認真,他們把書上的﹁股市買進十大指標﹂就貼在房間的牆上,作為座右銘,隨時檢視買點來了沒?以前他們在股票市場輸到﹁脫褲子﹂,如今似乎找到新希望、新曙光,因此嚴謹以對。我告訴他們,這樣做是對的,不但不會受傷,反而會賺到錢。
不少人也拿書找我簽名,甚至在高爾夫球練習場,有球友帶進帶出,為的就是等待遇見我時︵因為我不常去︶讓我簽名。球友的真心讓我非常感動,其實我最在乎的還是:﹁書看得懂嗎?看完,有收穫嗎?﹂絕大部分的回答,讓我很放心,因為他們都說,淺顯易懂,收穫良多,愈看愈想看下去。
講這麼多,沒有要自我臭屁的意思,而是要傳達我的判斷是對的,當時我寫這本書秉持三個原則,一、寫故事,用故事貫穿我的觀念;二、專有名詞要白話到阿水嬸都看得懂,例如﹁通貨發行餘額﹂,簡單講就是流通在市面上的現鈔;三、讓數字說話, 像 GDP ︵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三.五%,代表一年台灣多了多少鈔票。
有一次我去書店仔細算了理財類的書籍到底有多少?答案是,共有一一六本︵包括翻譯書在內︶,但是很少有我能看得下去,看得懂的書,如果連我都一邊看一邊訐譙,一般讀者會有多少興趣?
當時書寫好了,出版社建議要找人或由我找人寫推薦序,書皮上要有人﹁強力推薦﹂,我說,一切全免。我的看法是,如今的推薦已流於氾濫,很少有人會因推薦而買書,多半是有興趣才買,因此自序我也才寫兩百字而已。
新書記者發表會本來可以免了,因為我認為那實在不重要,不過出版社後來還是辦了,幾位好朋友來捧場,讓我格外珍惜;出版社很用心,幫我安排很多促銷書的活動,多數我都無暇出席,而我認為,促銷也非書賣得好的重點。
根據做電視節目的多年經驗,我覺得許多節目過度包裝,忘了原先製作節目的宗旨,甚至做假節目來娛樂大眾,但是真正的好節目絕不孤獨,為什麼不孤獨?因為市場行銷工具早已改變,網路、手機、電視︵記住有一百台哦︶的通路,強大而快速,好東西還怕沒人幫你宣傳嗎?
我要強調的是,時代正在改變,傳統的行銷手法已經被顛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