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別人說:「人生很漫長,好好照顧自己,把自身健康和福祉擺在第一位」?還是經常聽到壓迫性的勸導:「不管你做了什麼或怎麼做,永遠都還可以更努力」?
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
這不只是個人感受,而是事實。如果我不做,事情就不會完成;如果事情完成不了,就會有人死。所以,我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死刑犯的辯護律師
「我做得還不夠,應該要做更多。」
這種想法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且通常在小時候就開始萌芽。還記得小時候,人們告訴你持續進步與受歡迎的祕訣是什麼嗎?
你有聽過別人說:「人生很漫長,好好照顧自己,把自身健康和福祉擺在第一位」?還是經常聽到壓迫性的勸導:「不管你做了什麼或怎麼做,永遠都還可以更努力」?
每個人都受到這種「倡導不足」的文化影響,也幾乎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接受這種負面教導。同時,有些人很可能比其他人更常受到這種思想薰陶,也可能都隸屬一個或多個會強化這種負面思考的社群。
我們現在可以從組織壓迫,來審視這種強調「缺乏」與「不足」的觀點。壓迫通常是一種在無意識中,廣泛為人所知、經常傳遞的信念,讓人認為某種類型的人較為低劣。
這種偏見通常源自於個人感受,但當種族主義、性別偏見、恐同與階級主義等想法被納入法律,或整合到現行的社會系統時,就會產生組織壓迫。
其中最常見的形式,通常就從詆毀特定個人或群體、去人性化開始,最終可能將其視為代罪羔羊,導致出現個人的暴力行為,或政府的立法政策等攻擊形式。
當遭壓迫的受害者也相信這些錯誤資訊後,就會造成「內在化壓迫」,最終驅使受壓迫的對象,訴諸壓迫者的手段來攻擊彼此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