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敏看到剛剛爸爸傳的訊息,嘆了一口氣。
今年,悅敏在公司工作十分辛苦,悅敏沒有太多休假,甚至假日也時常加班。
在公司的大案子結束之後,主管跟悅敏說:「這陣子真是辛苦妳了! 妳今年還有十天的特休可以休假,看看要不要找個時間把這個特休用掉。」
聽到主管這麼說,悅敏很開心。悅敏一直很想要找個時間出國去玩。因此,悅敏規劃了一下行程,決定要出國玩一週,好好度假放空,犒賞一下自己疲倦的身心。
但是,某次悅敏打電話回家給父母的時候,說出了這件事,表達自己正在開心地計畫行程,悅敏的爸爸卻突然不講話。
結束電話後,悅敏的爸爸就傳訊息給悅敏:「以前人家說:父母在,不遠遊。難得的休假,妳都沒有想過,我們兩老在家裡等妳回來,妳卻自己一個人要出國逍遙。妳有沒有想過父母的心情,有沒有想到妳該對父母盡孝的責任?還是,妳只是很自私地想到妳自己的快樂,只想讓自己享受? 」
收到簡訊後,悅敏感覺到爸爸的怒氣,覺得很有罪惡感,卻又有些無奈。要盡孝的「責任」,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不孝」的罪惡感,沉甸甸地壓在悅敏的心裡。
悅敏看著這封訊息,突然有些後悔,自己跟爸爸說了這件事情……
「早知道就不說了,不說說不定比較好。」面對爸爸的怒氣,悅敏覺得壓力越來越大,而「回家」也變成了極大的壓力,成為一件不得不去完成的「應盡的責任」。
「憤怒」的父母,遠離的子女
有些父母,因為感覺到孩子的忽略、或是希望孩子能夠多點時間陪伴他們,因此,使用「憤怒」、「生氣」的情緒,藉此讓孩子產生壓力與罪惡感。
矛盾的是,孩子可能感覺到壓力與責任,因而決定陪伴父母,雖然父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內心的不安其實更多:「如果不是我這樣罵,你一定就不會陪我了吧? 」於是,有許多父母,重複著這樣的行為,而孩子,雖然看似有時「屈服」在這樣的憤怒情緒中,但是,心,卻和父母越離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