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收到朋友傳來的文章,關於「少年股神」一夕滅頂的故事,我心中是百感交集,但也不太驚訝,因為任何一位投資人遇到這一次的下跌,都會受傷,就連股神巴菲特在行情崩跌之前,也只是減碼持股,並未出清持股。因此如果各位投資朋友也有受傷,不要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因為只要還活著,沒有被「畢業」出場,就永遠都有機會翻身。
講回少年股神這次的翻船事件,就如同他自己說的,主因是槓桿開得太大,也就信用擴張太大所導致。要知道是人都會犯錯,我們必須要留給自己一點犯錯的空間,否則一有個閃失,往往會落入難以回頭的局面。
見證少年股神崛起!台南營業員孤身北上拜師學投資
事實上類似少年股神的case,我在剛入這一行時就有碰到過,他是我的同門,我們一起跟林新象老師學習股票投資。
他是台南券商的營業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年他一個人來到台北,跟老師央求說要坐在辦公室後面看老師怎麼操盤,做做助理的工作,不要薪水沒關係,只為了學習。
我的老師看他孤身上來,老婆小孩留在台南,就問他在台北要住哪裡,他說因為他臨時決定來台北,所以也沒有找地方住,因此老師就讓他住在他家。之後就開啟了他功力突飛猛進的傳奇。
少年股神狂飆 SAAB 炫富 投資慘賠人間蒸發
如果我沒有記錯,他當時本來是要上來台北一個月的修練,結果在第三週就因為家裡有事,修練中途就回台南了。而之後我們也就保持基本的聯絡而已,畢竟當時沒有Line或是其他的通訊軟體。真到有一天,他忽然打電話給我,說收盤後要上來找我跟老師。
當時沒有高鐵,就算是趕台鐵的自強號,大概也要3、4小時吧我想,結果不到5點他就到了,因為他開了一輛當時號稱「地表最快飛行器」-SAAB 95上來。當然大包小包的禮物沒有少,我們知道他那陣子一定賺很多,也都很替這位同門師兄弟高興。
不過好景不長,我有一天接到他打電話給我,說要跟我借錢,我很好奇地問他怎麼了?他支支吾吾沒說什麼,然後就掛斷電話了。
我隔天打電話給他台南券商的經理人,詢問他發生了什麼事,經理人說他跑路了。確切情形不清楚,大致上就是幫投資人代操,又開槓桿,結果輸了很多,委託人不甘心,所以要找他要錢,所以只好跑路,再次留下妻子及兒女。
我跟老師討論後決定要幫他,但也要知道到底真實情況是什麼,只不過再打電話給他時,原來的手機號碼已經撥不通。
百年難得一見的交易奇才 為何一敗塗地?
又過了一個多月,我再次接到一通沒有顯示號碼的來電,果然是他。他說現在在台中的一家網板公司領日薪做印刷,他再也不回去股票市場了。
我聽了替他感到可惜,因為他是我老師認為,百年難得一見的,天生就有殺氣的交易員,卻沒想到一次的慘賠,就讓他人生由彩色變黑白。
也因為這一件事,我都時常地提醒自己,面對資本市場一定要謙卑。像我做分析師的,有時候看對行情,真的是老天爺賞飯吃,感謝上帝。
少年股神血淚教訓:小心犯了經驗偏誤
靜下心來看我這一位同門以及少年股神,其實都很可能犯了一個大多數人會犯的「經驗偏誤」。
什麼是經驗偏誤?就是因為經驗法則而犯的錯誤,更詳細地說,這種錯誤的產生是因為我們過度依賴過去的經驗、習慣或直覺來判斷現在的情況,而忽略了當前情境的特殊性或變化。
這一次的下挫,當然就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股價乖離均線太大,又或是融資斷頭,又或是國安基金出手護盤,這些都可能造成行情反彈,但反彈強度的強弱,又或是市場信心恢復的速度,都是沒有辦法預測的,因此,把信用100%放大,又或是槓桿全部開滿,就容易造成走錯一步但全盤皆輸的結果,因為過去不會100%複製。
我們要如何避免經驗偏誤呢?教科書上有提到5點:
1. 培養批判性思維
2. 收集更全面的資訊
3. 採用結構化的決策方法
4. 尋求外部意見
5. 記錄和反饋
不過如果從實務上來看,這一次的川普對等關稅,若是用以上的5點去應對,就會發現沒太大用,因為第1點只會讓我們更批評川普,第2點只會看到更多偏空的恐怖言論,第3點是根本摸不清川普想幹嘛,第4點是大家叫你趕快賣股票,第5點是現在做的事後檢討。
順勢操作、逆勢思考:在股市中活下來的兩大鐵律
其實回歸到操作及交易面,我的中心思想很簡單,就兩句話:順勢操作、逆勢思考。
我們可以去檢視任何可能出現反轉的訊號,但卻不能夠一廂情願地去認為等一下就會反轉了,而先下手買進,尤其是all in,理由很簡單,人生沒有幾次機會可以讓你重來。祝大家操作順利。
作者簡介_陳唯泰
從事金融證券業超過17年,合格證券分析師,現任仲英財富投資長、CMoney全曜財經顧問、財經主筆,並且是證基會以及中正社區大學講師,今周刊、Yahoo理財專欄、商周財富網特約作者。
投資心法首重總體經濟的多空循環,並結合基本面選股與技術面操作;認為「擇機入市」才是股市投資的獲利法門。目前有2本著作:「相信我,你的錢賺不完」、「台股股民曆」。
如果你還想閱讀更多作者的投資文章,歡迎參觀:
部落格:老摸與蛙董的面面
粉絲專頁:跟著我擇機入市
Telegram 頻道:跟著我擇機入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