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哈佛的時候,剛好是川普第一任總統任期,哈佛社群很多人不喜歡川普。」《今周刊》6月18日舉辦的「台灣大未來 國際高峰會」,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半導體逆轉戰略》作者長內厚,一邊指著螢幕上的川普照片,一邊述說著對於川普的觀察,「川普不喜歡多樣性,而且他相信的是一百年前的經營學。」
川普半導體政策矛盾:不准日本賣給中國,又賣不進美國
過去擔任過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客座研究員,如今在早稻田擔任商學學術院經營管理研究科教授的長內厚,與台灣的淵源很深,不但從二十年前就開始關注台灣半導體,更曾擔任過奇美集團顧問。今年五月,則是從日本視角發表《半導體逆轉戰略》一書,解讀全球半導體情勢,以及台日半導體合作的挑戰與機會。
眼下,對全球半導體影響最深的,恐怕就是川普搖擺不定的政策。長內厚以川普要求日本一同對抗中國同時,卻又對日本祭出高關稅的行為說明,「你要日本不賣(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給中國,日本現在很努力要賣給美國,但你現在又有高關稅,日本廠商未必能賣給美國。」存在這樣的矛盾,長內厚認為日本政府不能對美國的要求,照單全收。
日本半導體憂患:技術超群,商業化卻卡關
對於日本半導體的挑戰,長內厚認為缺乏商業思惟,是另一個憂患。他舉了因為開發鋰電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得日本學者吉野彰為例,「雖然是日本教授的發明,但日本在商業上很難成功。」他展示了簡報上的市占圖表,全球逾半的電動車電池,都是出自中國廠商。
「日本很不會做生意,應該要趁還有能力創造價值的時候,就去合作。」他認為,台灣與日本在半導體的合作,會是最佳的雙贏局面。高峰會上,訊芯董事長蔣尚義認為日本在半導體材料上的優勢,「技術做得非常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也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說明日本文化在半導體產業確實能有所發揮。
那是在1980年左右,當時還在德州儀器(TI)工作的蔣尚義,提到「TI有個美國DRAM廠,決定搬到日本做,結果同樣的光罩、同樣的製程設備,日本就是比美國的良率好15~20%。」他指出日本的高度紀律,是能夠在半導體產業建立優勢的特質。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長內厚(左二)與訊芯董事長蔣尚義(右一)針對台日半導體合作議題,展開對談
台積電JASM兼顧技術和商業平衡「一開始就賺錢」
「拿各自不同的地方合作,才能創造最大的利益。」長內厚認為,日本擅長的是在基礎科學研究上創新,而台灣則擅長將技術創造出商業價值。他以台積電在熊本合資成立的晶圓廠JASM為例,「JASM兼顧了技術和商業上的平衡。」
「JASM先選定了市場,思考市場需要什麼樣的半導體、所以一開始就可以賺錢。」相反地,長內厚認為日本另一個半導體要角Rapidus,「還是傳統的日本做法,先把技術做出來,再去思考市場。」但Rapidus鎖定二奈米製程研發,其主要客戶AI晶片業者都在美國,在美國關稅保護的狀態下,「未必能賣給美國。」
長內厚看好車用半導體前景:台灣是日本的最佳合作夥伴
透過與台灣半導體的合作,長內厚看好將能在車用領域有所發揮,「汽車產業會用到很多半導體,電動車數量也會增加,所以半導體需求會一直提升。」他認為,優先理解市場需求,具備高效率、並能快速修改錯誤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是日本最好的合作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