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造市者及避險基金的功能

造市者及避險基金的功能

2008-10-09 09:23

股市重挫,避險基金成了代罪羔羊。可是主管機關禁止避險基金放空台股,可能達不到拉抬股價的期望。

台灣在追求股市正義的同時,卻也嚇跑了兩種核心投資人。一是公司的大股東,一是國際避險基金。

在檢調單位一連串積極調查內線交易的作為下,幾乎所有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不再買進自家公司的股票,以免成為下一波被約談的對象。

 

台灣股市最缺乏造市者(market maker)。所謂造市者,是確保一家或多家公司股票市場交易秩序的證券公司;當市場賣壓沉重時,他們以自己的名義買進股票;當市場買氣過熱時,他們則賣出手中持股,甚至放空該檔股票。台灣券商的自營部門理應扮演這種角色,但是實際上,他們只買進具有上漲潛力的股票,反而形成助漲助跌的力量。

 

台灣股市造市者的角色,一向都由大股東,通常是公司的董事長或經營階層擔綱。但是近期激增的內線交易調查和起訴案件,已使得多數大股東縮手,不敢再買進公司股票。然而現在卻正是最需要造市者——單一股票的最後買方出面的時候。

 

內線交易當然應該繩之以法,問題是,多年來主管機關從未積極調查內線交易行為,如今又在欠缺透明與完整的法令架構下,檢方草率起訴內線交易,令大股東人人自危。台灣有必要建立起大股東支撐股價的機制,否則仍有太大的灰色地帶。

 

此外,也可以開放券商直接向客戶買進或賣出股票,而不必透過集中市場下單;這正是造市者應該做的,只不過這點緩不濟急。

 

被嚇跑的第二種核心投資人是國際避險基金。股市重挫,避險基金成了代罪羔羊,可是主管機關禁止避險基金放空台股,可能達不到拉抬股價的期望。

 

首先,避險基金已是主流的全球投資人,其資產規模高達二兆美元,與傳統基金不相上下,不宜再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再者,在實務上,避險基金很少單獨持有放空的部位;當他們作空一檔股票時,也會同步作多另一檔股票。如果逼迫他們回補空頭部位,他們就會賣出另一檔作多的股票。而更嚴重的是,他們可能就此遠離台股,不再回頭,至少在短期間不會再登台。

 

台灣必須要按照國際市場的遊戲規則來玩。像香港就禁止避險基金進行未避險地放空,但允許為了避險而放空;也就是在放空的同時,要持有相對應的作多部位。

 

近期市況慘澹,避險基金受創甚深;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明年避險基金的家數會減少,但那些存活下來的,規模會更大,也更專業。如果讓他們對台灣留下「法規朝令夕改」,或刻意敵視避險基金的印象,坦白講,並不符合台灣最大的利益。

延伸閱讀

地震幫忙間隔?9年來台灣遠離中國「悄悄在移動」…氣象局一圖顯示:番薯正往這裡去

2022-11-02

一圖看懂他說的:存房勝過存股

2024-06-03

曾罹菌血症病危,小炳深夜宣布「已簽放棄急救」 關心訊息如雪片般飛來...他起床嚇到再發3聲明

2022-11-02

蛋黃酥界「愛馬仕」一顆98元又來啦!「陳耀訓蛋黃酥」今天12:30開搶 想順利到手「官方6提醒」注意

2023-12-05

大直量販雙雄爭霸榮景不再...繼愛買後,家樂福確定12/4熄燈 17年賣場「全打掉消失」原因曝光

20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