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益投信四月底來了一位新副總,也是投信界的熟面孔——陳忠慶。回國十多年來,他不斷地在媒體圈與投信界遊走,有人稱他是「百變陳忠慶」,但是他唯一不變的是理財專家「精打細算」的本色,還有他「極度迷戀基金」的理財方式。
在美國與基金結緣
有次,帶了女朋友去萬華的「賊仔市」逛街時,要吃飯時才發現自己口袋只有塊錢,只夠兩人合吃一碗雞絲麵,陳忠慶說,他已經忘記這位女友的面貌,但對於這件糗事,他還記憶猶新。
研究所畢業後,原是希望到美國拿個政治學博士回國教書,但在美國德州大學政治系博士班期間,因為打工的關係認識了許多台灣同鄉,有同鄉建議陳用他們公司職員的名義來申請美國運通信用卡;之後該信用卡公司為了推銷關係企業的基金,寄了一份「存款利率由五.二%變為一二.三%」的廣告,十分吸引人,陳忠慶當下就決定以最低申購金額二五○美元買了生平的第一支基金——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此後陳忠慶就跟基金結下了不解之緣,該基金也從一九八二年持續放到現在。
由於「錢擺在那裡就會去關心」的心理驅使,且基金公司也會不斷地寄基金相關資訊給客戶,陳忠慶開始去了解什麼是基金、為什麼會有漲跌,連帶地會去接觸財經報紙及雜誌,慢慢的就變得比較懂了。有一回,他去請教了一位領有基金執照的同鄉,沒想到一問三不知,乾脆就叫陳去考個執照。於是,陳忠慶就這樣去考了基金的執照,開始賣起基金了。
不過美國的基金公司分布很廣,基金資訊不易取得,為了了解所買基金的績效、基金公司狀況、財經局勢等相關訊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投資他們的基金。於是乎,陳忠慶就這樣買了十二家公司,二十三檔基金,因此讓他相當了解美國各家基金的績效、服務及買賣流程的方便性等,進一步了解美國的基金產業。
保險是「童叟不宜,老少不需」
「一旦跟人家的錢發生關係後,就會延伸出更多的事情」;錢是多用途的,不只是為了買基金,還會有其他房地產、股票、保險、期貨等等的需求,陳忠慶發現自己的不足,於是他就奮力陸陸續續地考了美國基金、綜合證券、期貨、房地產、保險等五項經紀人執照,成為名副其實的「全方位投資理財專業經理人」,讓客戶可以在他這裡「一次購足」,滿足理財上的需求。
在美國待了八年、回到台灣也已經十多年,陳忠慶認為,從學政治卻走上財經,一生的工作純粹都是「因緣際會」。從媒體進入投信,再到理財雜誌,之後又回到投信界,這樣頻繁的工作變動,陳忠慶說,換過多少工作對他來講不重要,因為工作的用意在換取收入,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只有一次主動地找工作,就是在研究所等當兵那年當了半年的編輯,「其他都是工作來找我」。
擁有美國五項財務經紀人執照的陳忠慶自己如何理財?陳忠慶說,「我不是一個積極的投資者,錢夠用就好」。他個人的理財方式相當簡單,事先準備三至六個月的生活費,當做急用款,其餘的錢都擺在基金上,有錢他就去買基金。他認為,只要將個人所需的退休金算出,就可能可以提早退休。
陳忠慶的理財觀念是,不生小孩、不留遺產、不買保險、不買房地產、不買車子、不玩股票,只投資基金。對於保險,他有一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保險是「童叟不宜,老少不需」的東西,因為保險是用來保障他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小孩沒保障任何人,所以不需要買保險;老人退休了沒人靠他生活,更不需要保險;保險是要給有家小、有人需要靠他生活的人才必須去買。而他則是堅持不生小孩,所以根本不需要買保險,只要簡單的醫療險就可以了。
用信用卡賺銀行利息
因為台北的公寓太貴,貴到幾乎可以買下美國一棟有網球場及游泳池的洋房,加上認為房子是累贅,所以陳忠慶不想買房子。不過,雖然說不投資房地產,陳忠慶最後還是在拗不過老婆的要求下,在台灣買了公寓,作為居住用。
至於股票,他則是在朋友的「人情壓力」下,買過一張並且一直擺到現在。為什麼不喜歡玩股票?陳忠慶說,「自從跟財經扯上關係後,我就變得很講究效益」,一方面因為在投信界工作的關係,避免利益衝突;一方面則是,研究股票技術線圖、走勢、融資等等,需要花太多的時間,成本效益相當低,加上若只用在自己的投資上,就更不划算了。
手上有三十三檔基金的陳忠慶,對於自己為什麼這麼迷戀基金,他說,相較於股票,基金是相當簡單的理財工具,只要看二、三年的財經局勢就好,不用整天盯著類股、個股看,選擇績優的基金長期投資,獲利都相當不錯。依他的經驗,人類的經濟是往前走,不會回頭,所以基金只要擺長、擺久,就一定會有獲利。他從一九八二年持續買進的美國基金,包括一檔貨幣、一檔債券、二十一檔股票型基金來看,目前的報酬率約有五倍以上,獲利相當驚人。至於另外十檔國內基金也都是賺錢的。
對於信用卡的運用,陳忠慶可是很 smart 的, 他的方式是,將所擁有的六張金卡,變換成二批不同的結帳日,月初與月中各一批,利用該張信用卡結帳日當天或隔天,才拿出來刷,這樣該筆帳單就會在四、五十天後才要繳款,他也絕對不會利用循環利率,甚至還要賺銀行的利息。
投資名筆 獲利不凡
陳忠慶還有另外一項特殊的嗜好與投資,就是蒐集一、二十年以上的骨董鋼筆。十多年前,在美國時就有做過鋼筆的相關研究,只是因為寄人籬下,必須常常搬家,怕買了鋼筆帶不走或弄壞,就乾脆不買了。回台四年後,國內開始引進限量鋼筆,陳忠慶慢慢開始收藏,並且將理財結合,成為一項獲利可觀的投資事業。在他的鋼筆投資交易中,有三支買進約四萬元的鋼筆,二、三年後賣價變為二十五萬元,獲利高達六倍左右。
陳忠慶自己不僅是理財專家,還是鋼筆收藏名人,他投資在鋼筆上的資金大約有二、三百萬元,他還因此創辦了鋼筆收藏協會,包括寒舍的蔡辰洋、立委卓榮泰等名人都是該協會的會員。
陳忠慶不諱言自己也是有投資失敗的經驗,多數都是「人情投資」;曾經投資過朋友的茶藝館血本無歸,這些例子不在少數,所以他建議投資人應該當心「人情投資」,否則就要看開一點,不要期望會回收。
在一九八八年,寫了全球第一本用中文介紹共同基金的書,也是定名「共同基金」的第一人(過去有將基金稱為互助基金、相互基金),陳忠慶相當自豪,自己沒有被時代淘汰,還是一位走在潮流的理財專家。不過,他認為理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喜歡坐在公車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他喜歡思考,更喜歡去「享受生活」。至於生活就像他喜歡基金這種 easy 的理財方式一樣,不用花太多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