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找對巧方法 不為錢煩惱

找對巧方法 不為錢煩惱

許秀惠,研究員/陳前康

理財

插畫/李俊建、kuan

959期

2015-05-06 12:03

薪水凍漲年代,民眾對生活充滿高度不安全感,理財成為擺脫困局的出口。
不論你現在幾歲,只要及早展開理財行動,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個巧方法可以簡單持續操作,穩健累積財富,即使薪水不高,你也有機會打造一個不為錢煩惱的美好未來。

三十一歲、大學研究所畢業的王達鴻是中鋼工程師,目前月薪五萬元、年薪約七十萬元的他,帳戶裡有現值三八○萬元的資產,其中的二二○萬元,他預備作為明年買房子的頭期款,另外的一二○萬元繼續投資他擅長的基金。明年即將與交往多年的女友步入禮堂的他說,「如果不是領到第一份薪水就開始買基金理財,我根本不敢奢望變成有殼階級。」

 

薪資不漲、經濟低度成長  惟有積極理財  才有機會改變財富現狀


事實上,王達鴻的收入已經高於台灣平均水準,如果拿行政院主計總處去年公布的家戶所得調查資料比較,調查顯示與王達鴻一樣、年紀在三十到三十四歲的人,平均年收入僅有四十七.七四萬元;而一般人平均年收入為五十一.六萬元。以王達鴻的收入水準,尚且自認為不靠理財,不可能買房子,更何況平均年收入不到五十萬元的年輕人?

以台灣近十年來薪資成長停滯、貧富差距擴大,導致一般民眾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沒有找對方法、積極理財的人,肯定時時刻刻都感受到「窮滋味」。王達鴻就深刻認為,明明處於理當累積財富的盛年,卻面對了一個經濟低度成長、利率持續低檔、薪水成長無望的現況,如果沒有改變的自覺,談什麼成家買房、子女教育金、退休金!

曾被譽為最傳奇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在《彼得林區學以致富》(Learn to Earn)的序言開宗明義就點出,美國高中什麼都教,卻忘了教最重要的一堂課:投資。更提醒「從六十五歲開始投資不算太晚。今日六十五歲的人可能還有二十五年的時間,讓他們的錢繼續成長……,有機會讓錢為你工作。」不論你是高中生,還是六十五歲的人,找到一個理財的好方法,「能設法儲蓄的錢愈多,能買到的公司股票就愈多,你未來的生活就可能更富有。」

與彼得林區一樣,王達鴻用投資理財來對抗現況,只不過他選的武器是基金。

 

理財越早開始、威力越大  開始上班就買基金  退休有兩千萬不是夢

 

從領到薪水的第一個月開始,王達鴻就開始定期定額投資海外基金,他說身邊的同學多是領著四十K(四萬元)的月光族,又因為現在的信用卡可以分期零利率,刷卡透支也無所謂。但他卻很有危機意識,「報紙常寫健保快破產、年金會發不出來,感覺政府很不可靠。」更讓他很早就認定提早準備的重要。

剛畢業時,王達鴻的薪水只有三萬五千元,他就開始每個月定期定額一萬元的理財計畫,鎖定風險比較高的標的持續買。三年後,他把第一個定期定額基金結清,獲利一八%出場;接著轉去以單筆投資在有月配息的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如今這筆單筆投資帶來的月配息大約四千元,他用來支付每個月生活費,並且節制自己的生活開銷,控制在五千元以內。這段時間,他則繼續維持單筆投資、定期定額並進的投資模式,「定期定額用來買風險相對較高的標的;獲利出場的部分則單筆再轉到穩健、可提供固定收益的基金。」

王達鴻描述自己對未來的規畫,希望到退休時,能擁有一棟價值千萬元、零負債的自住房,累積一千萬元海外基金資產;他想像屆時,只要海外基金每年能提供六%的報酬率,每個月就能有五萬元作為生活費用。

在此之前,他也曾經嘗試投資股票,但是他意識到自己沒有太多時間研究個別公司,而且上班時也很難找到空檔操作,加上「初期資金不多,定期定額像強迫存錢一樣,選對標的的話,累積的效果也很令人滿意。」他認為,透過銀行網路,就可以自行在網上進行交易,績效每天都追蹤得到;他更透過STOCK Q網站,抓出基金線圖分析,作為加碼減碼的依據。

照王達鴻的規畫,他所追求的是總計兩千萬元資產的理財目標,而且認為透過這套雙軌投資法操作基金,一定可以順利達標,在退休時達到財務自由。

再來看二十七歲的黃詩芸,研究所畢業的她,工作才兩年,今年底,她將迎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根據本刊在二○一一年做過的一份調查,七五%的台灣青年,三十五歲前存不到一百萬元,但黃詩芸和王達鴻都順利達標了。

這兩人能超越一般三十五歲青年,最大差別在於做對三件事:早行動、找對方法、持續落實。他們很早就認知到,「理財才有改變現況的機會」,很早就啟動理財計畫。黃詩芸大學第一天就開始記帳,王達鴻上班第一個月領到的薪水就開始買基金,他們都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持續不間斷地落實理財計畫。

 

理財要適性、彈性、不隨興  她,跟風買股  賠光兩家店還罹患憂鬱症


現年四十五歲的中信銀個金事業總處理財規劃部副總經理黃培直,則是隨著生命歷程,調整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從小看父親畫K線長大的他,在四十歲以前,以追求財富倍增為目的,熱中投資股票、未上市股票,心心念念都是「如何賺一倍」;然而忙碌多年下來,「賠錢的投資還多一點」。

四十歲以後,因為組織家庭有了小孩,他調整理財的方法與習慣,轉而追求穩健與平衡,想的是「每年要有穩定收益」,追求每年五%到一○%的穩定報酬。如今,他改採「布袋式理財法」,布袋裡平均裝著可配息的基金、債券型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唯一的一檔股票則是殖利率三%左右的自家公司股票。

不論黃培直還是王達鴻,他們都了解自己的目標,找到適合的理財方法。

曾在投信公司上班,如今是專業投資人的李挺生,過去的理財涉獵廣泛,從未上市、興櫃、上市公司、可轉債都列入組合,他坦承,隨著年紀大了,開始調降資產組合裡的風險因子,「起碼保留三分之一在可以帶進穩定現金流的標的」。至於為子女開的理財帳戶,則採行最簡單穩健的方法,不斷買進「台灣五十」。他認為只要起步早,子女專心在自我學習投資的過程,也可穩穩享受時間累積的紅利。

不過,「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John C. Bogle)老早就提醒,「只要你心裡存有超越大盤的念頭,就不適合投資指數基金。」指數型基金的好處是穩健,但沒有超額暴利,清楚這點的政大校長周行一,很早就把ETF當作資產組合的核心。校務、教學繁忙的他,認為ETF的好處,等同在投資一籃子股票,分散風險的成本低很多,又能免除選股的煩惱,符合他現實生活的需求︰但求穩健。

在台北市古亭市場開設小服飾店的汪媽媽就沒那麼幸運了。早年曾是擁有兩家專賣舶來名品店的老闆,全盛時期許多名噪一時的影星,如林鳳嬌、甄珍都曾是她的客人。當年她賺得多,也熱中股票投資,卻從沒有認真研究,最後在股票市場賠光身價,甚至一度罹患憂鬱症,店面也收起來。回想這段歷程,汪媽媽不免黯然,「我很喜歡賺錢,也曾經很會賺,可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辛苦賺來的錢都沒留住。」汪媽媽財富來去一場空,就如同她自己的感嘆,正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個性的理財方法。

事實上,理財方法要適性還不夠,台大財金系教授、基金達人邱顯比就強調,有好方法,不懂彈性運用也是枉然。他推薦的基金投資「四四三三」法則,藉由找出在不同天期(如五年期、三年期、兩年期、一年期、六個月、三個月)位居前段班(前四分之一或前三分之一)的基金,篩選出適合的標的,這套方法被基金界奉為圭臬;但他也特別強調,法則不是死的,當用前四分之一的標準找不到合適標的,就須懂得適時調整為「三三二二」,或在第二階段時用更嚴格的「五五四四」。

除了理財方法要懂得彈性活用,隨著人生四季的改變,理財規畫也不能一成不變,例如隨著年齡漸長、退休前後,就該提高理財穩健度,減少風險高的投資,改採保守、高股利的理財法。

許多人理財容易犯上隨興的毛病,看到某位專家的方法賺到錢,就試一試;接到理專推薦商品的電話,就立刻挪出資金,改變原來的理財規畫。這就好比瞎子騎盲驢,很容易就一腳踩進陷阱,帶來悲慘的後果。

 

理財目標

黃培直(中信銀個金事業總處理財規劃部  副總經理)

「了解自己的目標,找到適合的理財方法。」

 

理財目標

邱顯比(台大財金系教授、基金達人)

「投資基金,別被「四四三三」法則綁死,要彈性運用。」
 

理財需要定力、耐力  不隨數字起舞  用時間累積複利的威力


理財要能成功,除了找到好方法,還需要具備兩個心理素質,一是定力,二是耐力。理財,是與數字打交道,交手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兩個心理素質的加持,很容易被變動的數字左右,破壞理財節奏與紀律。

黃培直以過來人的經驗為例,他說,三十出頭時,躬逢台股一萬兩千點的二○○○年,聯電、台積電從五十元漲到兩百元;但當萬點跌破,股價一路跌走,他與周遭的朋友一樣,獲利全部回吐,白忙一場。回頭檢討才認清問題出在面對波動的市場,股價攻堅時抱不住,而明明已經感覺行情不對,卻被身旁耳語動搖,沒有定力堅持看法,結果就是兩頭落空。

股神巴菲特一生信奉價值投資法,他說:「投資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溼的雪,以及很長的坡。」然後通過長坡的滾動之後,讓小雪球滾成大雪球。巴菲特的雪球投資法,足以充分驗證他尋找標的能力,也是定力、耐力兼具的典範。學會找到溼的雪(好的投資標的)和很長的坡(長期持有),你也可以像他一樣,把小錢滾成大錢。

像李挺生為子女存ETF,也度過長達十年的無感期,明明知道小雪球要滾成大雪球,需要時間加持才有威力,但是開始執行時,看到其他投資報酬率好像更好的標的,對定力還是很大的考驗。幸好如今通過時間的耐力賽,ETF帳戶裡的數字發威,讓子女們很有感。這便是複利的效果。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只要認知理財的重要,可以靠著一個好方法,達到一輩子生活無虞的目標。只要找對方法,展開行動,持續不動搖,讓時間累積的複利效果,為你錢滾錢,你會發現,想一輩子不為錢所煩惱,其實比你想像的簡單。

 

理財目標

▲點擊圖片放大

 

理財目標

延伸閱讀

超完整報稅攻略》所得稅、贈與稅、遺產稅、房地合一稅...只要有收入都要學!2022開始的節稅重點

2022-06-02

我就是主力!光繳稅就2億,八年級當沖王巨人傑告白:為何散戶買了跌、賣了就噴出...不是我害你賠錢

2024-04-22

2023報稅攻略》所得稅級距全圖解:年薪60萬、100萬、200萬要繳多少稅?上班族存股ETF配息節稅2招

2023-05-06

2024報稅攻略》所得低就不報稅?可能錯過退稅機會!搞懂「一般扣除額」省荷包,ETF領股利要課稅?

2024-04-22

綜所稅報稅季5月開跑,4大重點差異一次看!基本生活費每人多6千、4口之家能省這麼多

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