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書作者班‧卡爾森(Ben Carlson)是知名財經部落格「致富的常識」(A Wealth of Common Sense)創辦人兼主筆,他是一位合格財務分析師(CFA),身兼彭博社(Blommgerg)專欄作者,從投入職場後一直從事退休金、捐贈基金和各種基金會的法人投資組合管理工作。投資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
‧以投資決策的數量來說,「少」即是「多」;
‧單純比複雜好;
‧因襲傳統比標新立異更能成功達到目標;
‧長期的流程比短期的結果重要;
‧洞察力比戰術有用。
不要想成為第二個巴菲特,但你能用最單純的方法,贏過 80% 投資人!
負面知識與成功投資人需具備的特質
如果你學會摧毀自己的錯誤概念,就等於送給自己一個大禮。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多數投資書籍完全聚焦在一些快速致富的步驟,但我要反其道而行,我要先談一些負面知識(negative knowledge,譯注:指知道什麼事不該做、什麼路不該走的知識)。
負面知識是指先觀察哪些方法行不通,進而從中體會到怎樣的作法才行得通的流程。這個消去法流程看起來可能有點像是去蕪存菁以及逆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一旦投資人有辦法消除不良行為,最後留下的必將是一些更好的決策。
負面知識的力量有可能比正面知識更強大,因為非外力失誤的消除通常是決定投資組合成果的最重要因素。我們不可能量化機會成本,但你一生當中最好的投資決策,大多數一定是和你拒絕了哪些機會有關。
一份研究檢視了散戶投資人的券商資料,結果找出了十個最重要的劣質投資人行為衡量指標。他們發現,只要散戶投資人能修正這些失誤,每年的報酬率就能提高3~4%。
用實際金額來表達:以初始投資金額10萬美元(約合台幣328萬)來計算,年度報酬率4%與8%的差異,20年累計下來的報酬金額差異幾乎達到25萬美元(約合台幣819萬),而且只要矯正一些小錯誤,這25萬美元就能入袋。
但別小看這些錯誤,這些錯誤雖單純卻可能很難矯正,因為雖然每個人都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錯誤和偏差,但鮮少注意到自己的。
投資人最常犯的7個錯誤
分析別人經常會犯哪些錯,就是確保自身成就的最佳方法之一。
請先牢記這一點,接著讓我們看看以下投資人最常犯的7個錯誤,把這些錯誤存到你的負面知識檔案中,並試著減少或完全不要犯這些錯誤。
一、一心急著快速致富
成功投資方法的最大缺點就是它相對顯得無趣。多數人喜歡追求快感,寧可追尋像樂透頭彩那樣的飆股,而不願一步一腳印地慢慢累積財富。
如果那種快速致富的方案真的有效,而你又真的透過那種方案達到目的,那人生不是會輕鬆很多嗎?
遺憾的是,致富的祕密在於這件事根本沒有祕密可言。
投資人總是費盡心機不斷尋找能解開眾多市場謎團並輕鬆賺錢的密鑰,也因如此,書店裡才有那麼多擔保讓你在一夜之間將一筆小錢滾成幾百萬美元的書籍,像是《如何在短短7天內賺3萬美元》,以及《我如何在1年內把1萬美元變成200萬美元》等。
不過,千萬別輕信任何號稱能輕易教你快速致富的人。如果真的有人輕鬆快速致富,通常都和運氣脫不了關係。
如果一個人宣稱他擁有快速致富的祕方,他通常不是信口開河,就是騙子,累積財富需要耐心和紀律,何況就算有人真的擁有快速致富的祕訣,他們有什麼理由把這個祕密分享給你?
某些人喜歡把自己打造成致富界的最高教父,因為那是誘使別人相信他的好方法,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快速致富」是事實。
一般人總是相信外表看起來有自信且說起話來斬釘截鐵的人。「你現在就應該把錢投入這個產品」聽起來絕對比「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將發生什麼事,所以分散你的投資組合會比較好」之類的話更讓人寬心。
一心一意追尋一夜致富型市場標的,最終勢必會嚐到苦果,其中一種苦果是:這個作法可能導致投資人在最糟糕的時機,以不合理的高價購買某些股票、產業或資產類別。
一旦我們一心認定自己已找到確定致富的途徑,通常也傾向於認定目前的趨勢將永遠延續下去,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
財富的累積沒有輕鬆捷徑可走,這件事需要耐心、紀律和勤奮努力。當然,這件工作有可能很單純,但絕對不輕鬆。
所以,如果有人想向你推銷任何輕鬆致富的春秋大夢,一定要對他抱持懷疑的態度。
二、不事先擬訂計畫
世界上真的沒有任何方法可百分之百保證你的投資組合能創造期望中的成功結果,畢竟投資組合裡充滿股票、債券、房地產或任何其他資產。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個方法絕對能讓你嚐到失敗的滋味─永不落實事先擬訂的計畫。
擬訂投資計畫這件事聽起來似乎很瑣碎,感覺很像初學者做的事,就好像為了掌握支出而製作每個月的預算。
不過,如果沒有事先準備一份書面計畫,就無法在各種市場狀況下沉著地採取應有的步驟。
沒有擬訂計畫的投資人勢必經常失敗,因為沒有計畫做後盾的他們,總是容易依賴直覺來採取行動。
而由於違逆直覺行事才真正有利於獲得投資成就,所以依賴直覺行事的一般人總是會在錯誤的時機採取錯誤的動作。
事先擬好的計畫能發揮一些約束效果,確保你採取較高成功機率的決策。
一個沒有計畫的投資人根本稱不上投資人,只是投機者。
三、盲從群眾,不願獨立思考
盲從群眾的習性是促使投資人在1990年代末期那斯達克(NASDAQ)大跌80%前積極買進科技股的導因,它也是促使一般人在2000年代中期房地產泡沫時期,大膽購買自己沒有能力負擔的住宅的導因。
當然,它也是促使東京市房地產市場價值在1980年代末期上漲到美國全體房地產市場價值四倍的導因。
羊群行為是促成歷史上所有最大型泡沫的根本因素,最早可回溯到1600年代的鬱金香球莖泡沫,當時一顆鬱金香球莖的售價一度高達一般工人的十年工資總額。
一般人總是容易被「這次不一樣,價格將永遠不斷上漲」之類的說詞所欺騙。
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一般人需要留心八種團體迷思(groupthink)症狀。
了解這些症狀並承認這些症狀的存在,是盡可能減輕這些症狀對個人決策過程所造成的衝擊的第一步。
在市場上,追隨群眾感覺好像比較安全,而且有時候群眾的確是對的,但在極端情境下,追隨群眾有可能會帶來危險。
四、完全聚焦在短期
現在的新聞報導二十四小時無休,而每個星期總是會有新的危機爆發,讓投資人的注意力「疲於奔命」。
對於這樣的狀況,理財顧問暨作家尼克.莫瑞(Nick Murray)形容得最為貼切,他說:「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會出現某種專屬今日的末日預言,就算某一天沒有出現這類寓言,媒體圈也會無事生非地捏造一個出來,並二十四小時無休地在世界各個角落發表這些預言。」
身為投資人,這些事件非常難以應付。絕大多數的這類末日預言會自動在長期市場圖表上消失,或成為一個微小的光點,但這些預言也可能引發令人痛苦的虧損。
有時候,短期的事件對市場的影響非常重大,但有時並非如此。投資人真正必須擔心的並非某個事件會不會影響市場,而是應該關心這個事件對他們個人處境的影響是什麼。
試圖猜測每星期的每個地緣政治事件會如何收場,正確率至多也只是五五波。所以聚焦在短期結果真的很蠢,因為這些結果完全在你的掌控之外,就好比新聞機構總試圖解釋為何市場今天上漲或下跌。
沒有人知道市場漲跌的真正原因,但我們總感覺如果能找到某個說法來解釋每天的市場波動,心裡會踏實一點。
不過,聚焦在短期只會無端增加你的活動量,並因這些時機拙劣的決策而衍生巨大的交易成本和市場影響成本(market impact cost)。
如果你完全聚焦在短期,最後一定會在每一次的市場上漲或下跌行情中過度反應。
時刻受市場的每個微小跳動牽動,只會徒增無謂的生活壓力,何況根本沒人有能力猜出短期間的市場方向將如何演變。
五、老是關注完全無法掌控的領域
身為投資人,你完全無法掌控的不僅是市場上的短期波動。
每天投資人都會抱怨一大堆事,包括通貨膨脹、總統、國會、聯準會的行動、經濟狀況、賦稅政策、各個政黨的行動、利率水準等,總之投資人抱怨的事數也數不清。
這些抱怨都有一個共同點─這些事都不是我們能掌控的,畢竟你不可能因為對總統的經濟政策不滿意而打電話去向他抱怨。
或許抱怨這些事能讓人感覺好像心中的不滿得到一點宣洩,但抱怨那些事完全無助於改變你的財務狀況。
你有能力掌控的事對你個人財務狀況的影響力絕對比前述種種事項大很多,那些事包括要存多少錢、建構一個完整的綜合投資計畫、設定一個合理的資產配置組合、定義你的風險忍受能力、善加控制成本與買賣活動、利用延稅的退休帳戶獲取利益,以及制訂明智且沉著的決策等。
六、認定市場專門和你作對
一旦你開始認為市場的各種走勢都在和你作對,認為一切都是衝著你而來,你就已經輸了。
市場永遠不會蓄意找你麻煩。聯準會在制訂貨幣政策時也不會把你的投資組合放在心上。市場和你之間沒有任何恩怨情仇,所以不管你虧本還是失去某個賺錢機會,都和市場無關。
當你認定市場的所有波動都是衝著你個人而來,你就會掉入一個努力想證明「我是對的」的陷阱,而不會認真思考怎麼賺錢。
當你認為市場衝著你而來,你的第一個直覺一定是先把虧損歸咎給別人,而不是歸咎於自己的錯誤,也不會承認「這個世界上並非每一個投資策略永遠都不會出錯」的事實。
如果你妄想無時無刻都正確,你的思維就會失焦,變得只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而這只會導致你的壓力變得更加沉重。不斷煩惱一些自己無法掌控的結果─尤其是短期市場結果─是自找麻煩。
投資人總是念念不忘認賠出場的經驗,不僅如此,自尊心讓情況變得更雪上加霜。
記住,投資沒有風格分數可言,所以沒有理由一心想著要滿足自己的自尊心。
當你一心一意懊惱著自己太快賣掉某一檔股票,或是太早買進某一檔股票,就很容易會產生歸咎他人的心態;而一旦你試圖把問題歸咎給其他人,而不是怪自己或市場的隨機本質,你就已經被情緒蒙蔽,而這樣的人一定很容易犯錯。
我們必須了解,我們要投資的是市場本來的面貌,而不是投資我們心目中想要的市場。當市場或我們自己的投資組合出差錯,問題絕對不是出在市場,而是出在每一個人─市場上每一個人的知覺,以及我們受這些知覺影響而做出的反應。
學習怎樣才會在市場上虧本,比學習怎樣才會在市場上賺錢來得重要很多,因為虧損絕對不可避免。投資和你的個人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對個人思考流程的影響比較相關,和你的行動反而比較不相關。
七、不承認自己的缺點
過度自信是摧毀財富的最大因素之一。過度自信會導致投資人假設自己對未來的預測絕對精確;會促使一般人認為自己不需要實行風險管理;而且,會導致某些人認為自己擁有徹底控制市場的能力。
在投資組合管理的流程中,最有必要了解的重要理論之一是班傑明.葛拉漢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概念。
安全邊際能讓人保有一點判斷失誤的空間,保留安全邊際等於是承認自己不可能無時無刻都正確。
由於安全邊際考量到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因而能確保投資人免於因對某項投資懷抱百分之百的篤定感而破產,最後落得身無分文。
總之,安全邊際能為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事實提供一個緩衝。
不願意承認自身缺點的投資人就無法為自己創造安全邊際。這種人假設自己永遠都會是正確的,犯錯時也永遠抵死不認,只是不斷歸咎於自己採用的模型,或把罪怪到市場頭上。為自己創造安全邊際的最簡單方法之一就是落實分散投資,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各式各樣的投資標的、資產類別和地理區域,而這麼做等於承認你不知道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事。
明智的投資人會針對各式各樣不同的可能發展做好因應計畫,透過風險管理與謙卑的心來避免遭逢壓倒性的虧損。
作者簡介_班‧卡爾森Ben Carlson
合格財務分析師(CFA)、彭博社(Bloomberg)專欄作者,他從投入職場後一直從事退休金、捐贈基金和各種基金會的法人投資組合管理工作,他也是知名財經部落格「致富的常識」(A Wealth of Common Sense)的創辦人兼主筆。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投資前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