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債券=長債?還有網友抱長債3年,就遇上2次股債齊跌,覺得失望,好像要買中短債才對?退休理財作家嫺人說明,債券投資至少該知道,債券不等於長債,退休投資也不建議長債,因為長債波動高,連巴菲特都認為長債CP值不高。美國退休投資是中期債,10年債已經是長債,不像台灣流行20+債,嫺人自曝00679B從2022年至今還在虧。
嫺人在臉書「嫺人的好日子」表示,4/9股市大跌逾1千點,長債沒有保護股票,意外也跌了,有好幾位朋友詢問:「關於長債投資要怎樣調整?」應該是要回歸「你投資債券的目的是什麼?」
要高比例投資長債,就要知道這波動高,你能不能接受?因為4/9台股暴跌時,意外的美國公債也跌了,特別是元大美債20年(00679B),這種長債沒有扮演股災時資金的避風港(4/10有漲一些回來,4/11又跌3.56%收27.88元)。
去年嫺人曾分享過,也在著作《提早退休說明書》、《退休後,錢從哪裡來?》寫到,為什麼退休規劃不是用長債?因為波動性有如股票,在股債配置中,債券是扮演讓人安心的角色,但是長債的利率風險很高,2022年美國升息時可以跌到30%。
但很多人還是選擇投資長債,有些是預期美國經濟衰退時,美國政府會降息刺激經濟,而債券價格和殖利率成反向關係,這樣長債價格會比中短期債券漲更高,保護效果最好。
但沒想到關稅戰引爆股災,也意外引發中國、避險基金等拋售美債潮,00679B在4/9股災時沒有發揮保護效果也跌。嫺人直言,沒有覺得投資長債好不好,這是個人的選擇,但要知道,決定投資長債時,同時要接受高波動度。
主要看你投資的目的是什麼?有人想賭美國會降息,既然有「賭」的成分,萬一猜錯就要願賭服輸,就算是長期領息,也要有心理準備,帳面可能會不如人意的波動,雖然巴菲特和《投資金律》作者都認為長債CP值不高。
「如果是長期退休規劃,一般是不會建議投資長債。」嫺人舉例,威廉班根最早提出4%法則時,用的是「1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這已經算長期債券了),而不是20~30年的超長期債券。
而近年,美國晨星每年會公布當年的退休金提領率供大眾參考,2025年發布的債券假設是:80%美國投資等級以上債券(中期核心債券指數Intermediate Core Bond)+20%國際債券。
可以想成就是80% BND(美國市場債券) + 20%BNDX(非美市場債券),也有很多人投資BNDW,大約是美國(BND)和非美國(BNDX)各占一半,這是穩健退休的債券投資,裡面主要是政府公債、政府機構債、投資級公司債、MBS(房貸抵押債)。
從美國晨星網站發現,這些債券ETF對20年期以上超長期債券,占比小到幾乎可以忽略的地步,因此把長期債券作為主力,不能說是適合的。
調整債券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投資BND + BNDX或BNDW,因為都是充分分散風險的債券組合(BNDW有1.8萬多檔不同年期的債券)。
嫺人透露,如果自己配置債券,也會忍不住20+以上長債的爽感,像2020年Covid 19時一樣,超長債大漲,讓股債配置看起來沒有虧損很多。可是,2022年股債都跌,長債虧損至今都沒有起來。
不過,嫺人學會控制比重,就是長債占整體資金不到10%(說起來也是偏高)。另外,主要投資美債BND和英股上市的AGGG(英股版類似BNDW、沒有美元避險),還有一些其他的。
嫺人自嘲退休後,有些菜籃族式的買法,沒有想清楚才會有點亂,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投資BNDW。
如果是為了退休想要配置債券,又不能承受高波動的話,就要注意自己承擔了哪些風險?
Q1:有沒有過多的20年期以上超長債?
Q2:有沒有因為配息比較高,投資了比較多的投資等級公司債?(比如BND有50%美國公債+25%投資等級公司債)
Q3:有沒有配息比較高、但風險也更高的非投資等級債?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ETF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本文授權自旺得富,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川普關稅還有第2波?半導體跟它被盯上 專家曝背後動機:台灣只吃美牛、買特斯拉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