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不少人透過多個帳戶理財,但反而很難掌握自己總共有多少資產,甚至常用「猜的」,高估自己的存款。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就舉出實驗例子,說明只擁有1個帳戶比多個帳戶,還容易存到錢。
以實際面來說,仍要考量每個人的人格特質、提款方便的程度、利息高低,以及分散風險等。但作者仍指出,如果你不是天生節儉,那麼,用單一帳戶讓存款理財單純一點,或許會很有幫助。
同時,作者提到,存錢筒儲蓄法雖然最原始,但卻是無痛又有效的方法,雖然不會有額外的經濟獲利、沒有利息,但有許多存錢筒的廣告受眾,反而都是成年人。
因此,假如我們不擅長存錢,或是覺得手頭太緊無法存錢,那麼或許可以從中學到一課:從小處開始,保持簡單就好,從最小額度嘗試,重新學習儲蓄的紀律。
帳戶太多一團亂 反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資產
出於理財的審慎,我們把存款分散在不同的帳戶裡。
由於還有退休金方案,或許還有個人儲蓄帳戶(英國的一種投資帳戶)、活儲存款,以及一些溢價債券,所以很難掌握自己總共有多少資產。
因此,我們常是用猜的,而且會高估自己的存款,並且用這個(假的)資訊當成可以花錢而非存錢的藉口。
擁有多個帳戶和1個帳戶 哪個存到更多錢?
一系列在實驗室環境中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者隨機分配給學生三個或一個帳戶,他們可以在實驗中透過螢幕追蹤帳戶的狀況。
接著,學生會收到不同的任務,例如數學習題、動物名稱的字母重組、品牌與標語的配對,以及從輪廓來猜測美國的州等。
假如能完成任務,他們就能得到100美元(約合新台幣3211元),並且可以自由分配到自己指定的帳戶中。
接著,學生要想像自己購買清單上的物品。我說「想像」,是因為這和他們的收入一樣,都只是虛擬的。
心理學研究計畫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多的預算,所以研究者得請受試者假裝他們真的有賺錢和消費。
然而,在這項研究裡,研究者卻宣稱每100位受試者,就有2個人可以真的實際消費,目的是讓他們更認真地看待這個實驗。他們能購買的產品包含大學紀念T恤、相簿和電腦滑鼠。
最後,學生得知他們的虛擬帳戶如果在實驗結束後還有剩餘的錢,都會轉換成抽獎機會,有可能把真正的現金抱回家。
這樣的實驗聽起來很複雜,但我想各位已經猜到結果了。實驗結束時,相較於擁有3個帳戶的學生,只有1個帳戶的學生多存下6%的錢。
各位可能覺得聽起來沒有差很多,但相信我,行為的改變是很難達成的,所以對心理學家來說,這樣的差別已經足夠了。
▲單一帳戶和多帳戶,哪個存比較多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單一帳戶為何容易存錢?這類人就適用單一帳戶理財
在後續的類似實驗中,研究者請學生解釋自己的花費,一個對我們很重要的發現是,人們表示若只有單一帳戶,比較容易掌控自己的金錢狀況,也能幫助他們存更多錢。
人格特質亦會造成影響。人格測驗中在「節儉」項目得分較高的學生,並不會受到多個帳戶的影響;所以我們不該因為這項研究,就一概認為要把所有的存款都綁在同一個帳戶裡。
畢竟,還有太多問題要考慮,像是提款方便的程度、利息高低,以及分散風險。
即便如此,假如你認為存錢很難,可能也存不夠錢(也就是說,你不是天生節儉的人),那麼,用單一帳戶讓你的存款理財單純一點,或許會很有幫助。
最原始的儲蓄系統 無痛又有效的存錢筒儲蓄法
在前幾個段落,我提到存錢對許多人來說很困難,所以我們需要複雜的策略來協助。畢竟,我們是心理複雜的個體,因此需要用聰明的手段來強化好的理念和克服弱點。
我想回顧世界上最簡單的儲蓄系統,也就是我們童年第一個接觸到的:存錢筒。我們都知道存錢筒怎麼用。把多的錢放進容器裡,讓自己沒辦法再拿出來用,如此就能存下一筆未來的基金。
對小孩來說,犧牲拿來買零食的錢的最大誘因,或許是一邊看著硬幣掉入存錢筒的孔洞中,一邊聽著父母的鼓勵和讚美。
接著就等存錢筒滿了之後,全部倒出來,發現裡面有比想像中更多的錢。
存錢筒沒有利息 我們還會用的原因是?
不過,這種存錢法當然不會有額外的經濟獲利。在沒有利息的情況下,各位大概會認為我們成年之後,很快就會對這種簡單又沒有利潤的存錢方式失去興趣。
然而,假如上網看看,就會發現有許多存錢筒的廣告受眾都是成年人,其中最受歡迎的是「Terramundi」錢罐,在裝滿了之後得用鐵鎚來敲碎。
有些錢罐還會被取名為帶點神祕意味的「美夢罐」,讓我們覺得它幾乎富有魔力,能幫助我們為了聖誕節等特殊的日子存錢。
雖然身為成年人,我們隨時都可以打碎這些罐子,但罐子卻像是對我們施了某種不得不服從的咒語,即便是緊急狀況,我們都不會想要打碎它,覺得打碎了似乎就有壞事發生。
這或許是個金錢控制我們心智的例子,但這至少能幫助我們存錢,與其說它是壞女巫,不如說是神仙教母的咒語。
許多人會用這些罐子存錢犒賞自己。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有效的。這讓一些心理學家開始好奇,類似存錢筒的東西是否能幫助最貧窮的族群存一些錢,購買簡單但足以救命的物資。
▲存錢筒儲蓄雖然很原始,但卻是無痛又有效的方法。(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存錢筒如何幫助對抗瘧疾?儲蓄效果驚人
在世界的許多地區,瘧疾和其他可以預防的疾病仍會爆發流行,奪走可貴的生命。政府和人道組織都投資宣導活動,告訴人們可以採取哪些做法降低染病風險。
因此,即便是最貧困的家戶,通常也知道浸泡化學藥劑的蚊帳可以預防瘧疾,過濾飲用水或使用氯錠能預防腸道感染,穿夾腳拖則能防止寄生蟲從腳底進入孩子的小腸,而較新的爐具則可以預防肺部問題(而且使用的成本也比較低)。
問題在於,人們未必會因為這些資訊採取行動。理由很簡單,他們負擔不起這類產品的價格。舉例來說,在肯亞的西部省,平均每個五口之家都只有1~2個蚊帳。人們真的會因為存款不足而喪失性命。
西部省的村民沒有儲蓄帳戶或相關金融機構的服務可以利用。那麼,有什麼替代存款方式是可以有效推廣的呢?這就是存錢筒的概念發揮的時候了。
研究者請當地的工匠為每個參與計畫的家庭,製作簡單的綠色金屬盒子。盒子的側面凹凸不平,頂部有一條斜縫,並且配有一把帶著鑰匙的掛鎖。
每個家庭也會拿到一本存簿,可以在過程中記錄自己的存款。有4分之3的參與者極度貧窮,家中甚至是泥土地面,他們只能存下非常少量的現金。
別忘了,他們的存款也沒有利息這項誘因,研究結束時從綠色金屬盒子拿出來的現金,和他們放進去的一模一樣。即使如此,結果還是很驚人。在金屬盒子的幫助下,為了蚊帳所存的錢增加了66%。這是很驚人的成長。
變有錢很簡單 從最簡單的存錢筒儲蓄法開始
假如我們不擅長存錢,或是覺得手頭太緊無法存錢,那麼或許可以從中學到一課:從小處開始,保持簡單就好。
當我們的金融體系愈來愈複雜精密,那些不擅長計算、請不起理財顧問的人,可能從一開始就會抗拒儲蓄的概念,連最小額度都不願意嘗試。
這就是存錢罐計畫等能提供幫助的地方了,它們無法真正扭轉一個人的財務狀況,但卻可以幫助那些內心抗拒的人重新學習儲蓄的紀律,當然也包含儲蓄的快樂。
作者簡介_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英國知名學府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系客座教授。她在世界各地進行心理學相關主題演講,並經常主持心理學、醫學和科學領域的公開活動。
她透過廣播、電視、播客、公開活動或著作,致力於分享心理學和醫學研究如何幫助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
她也為英國廣播公司「未來網」撰寫專欄,破解大眾的醫學迷思。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32條智取金錢的心理學法則,看見你的消費、投資和借貸的財務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