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書作者史考特.里德在投資市場40多年,揭露錯過最佳出場點的真相,無奈見證投資人期待股價飆漲,往往選擇抱住,直到價格回落,硬撐到底的結果就是「全跌回去」。並強調,長期報酬要最大化,方法沒有別的:找到自己的「投資舒適圈」,好好待著。
他也提到,比起25歲虧損1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0萬元)的30%,55歲虧損2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00萬元)的30%,會讓人更難以承受。25歲扛得住、55歲卻是沉重打擊,恐怕要改變退休計畫,因此,依投資階段控制風險,才是明智之舉。
超甜報酬值得追?先問自己能不能承擔風險
要打造適合你的投資計畫,必須考慮到風險承受度。
顧問經常對投資人大談特談:風險愈大,報酬愈高。財經媒體專家話術連篇,宣稱只要短短幾週,就能讓你的資金翻倍,預測某明牌目標價格有望翻3倍,誘使你上鉤。
不騙你,這種投資確實存在,可我也得明說,通常只限紙上談兵。我可以列出100種假設情境來說明,你確實有機會大賺特賺,前提是,你得願承擔風險。
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長期來看,新興市場股票會勝過小型股,小型股會勝過大型股。問題在於,要從這些投資獲得報酬,你得按兵不動,讓其自行運作。
只不過,這種策略知易行難。投資人總是會手癢,想要以靜制動比登天還難。投資人會變得貪婪、恐懼萬分,對投資組合做出糟糕決定,頻率高得驚人。
若投資標的波動大,逼你走出舒適圈,會帶來很多問題。說到底,如果你是自行掌控投資,必須克服市場誘惑,以免在錯的時機做出錯的決策。
為何股票慘跌要加碼、上漲要獲利了結?
股票下跌時,大家通常忍不住檢視投資組合,眼看帳面虧損好多,憂心重重,急於止損,而不會去想,持有的股票變得多便宜,恰是逢低加碼的好時機。
同樣折磨人的是,投資標的上漲時,投資人明明該實現獲利,以降低風險。
投資標的正在上漲,誰會甘願賣掉?貪婪開始作祟,投資人往往選擇抱住,直到價格回落。
投資人錯過最佳出場點的真相 專家無奈見證:硬撐到底「全跌回去」
接下來,大家往往會繼續抱住,直到回到先前高點。通常很難。一般只能眼睜睜看著價格一路走跌。
這種情況在投資界不斷上演。我認識的每位專家,都曾有客戶因而自討苦吃。
要實現假設情境的高報酬,我所知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承受投資組合風險,避免做出自找麻煩的決策。
追求高報酬前,好好想想,若代價令你難以承受,恐怕就不適合你。能承受風險的,方才合適。
就我所知,長期報酬要最大化,方法沒有別的:找到舒適圈,好好待著。
創造財富和維持財富是2回事
投資計畫成功與否,遠遠不止於賺多少錢。了解自己的投資週期,對長期成功極為重要。投資過程可分為2大階段:財富創造階段、財富維持階段。
要大幅提升長期成功率,必須釐清何時是你的轉換期。對某些人來說,轉變可以很快;對其他人而言,可能需要花些時間。大多數人是隨著年齡增長,漸漸過渡到下一階段。
我們會逐漸意識到,保護資產、累積資產同等重要。一旦發生意外、受傷等狀況,被迫離開職場,改變來得猝不及防。
這也是為什麼,好好與投資專家溝通非常重要。他們能協助你覺察重大轉變、適時調整策略。創造財富與維持財富的心態,可謂截然不同。
同樣虧30% 25歲vs.55歲的代價卻是天差地別
比起25歲虧損1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0萬元)的30%,55歲虧損2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00萬元)的30%,會讓人更難以承受。
儘管兩者虧損率相同,在財富維持階段,恢復期恐怕會讓人陷入困境。
25歲時,你還可靠兼差來補足虧損。55歲時虧損6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80萬元),退休計畫及時程可能就得重新評估。
依投資階段控制風險 才是明智之舉
有些投資人在投資生涯早期,敢於承擔風險並成功獲利,對風險變得麻木,這樣的情況問題最為嚴重。一旦習慣成自然,往往會故技重施,如同引火自焚。
改變行事作風不容易,尤其那些方法曾行之有效;若是如此,調整投資方式更是刻不容緩。敢於冒險,終將讓你付出代價。
體認到自己勢必(而非可能)會經歷一段低潮,這點非常重要。調整投資組合,度過低潮期,不讓投資計畫付之一炬,才是明智之舉。
我並不是說,目標即將達成時,就該把錢藏在床墊下,而是適度控制風險至關重要。
資金翻倍若不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腰斬卻會帶來極大衝擊,又何必去冒此風險?留意自己身處何種投資階段,採取該有的策略,方為上策。
作者簡介_史考特.里德(Scott Reed)
里德專長為受託卓越與投資倫理,善於寓教於樂,在投資界備受崇敬。
多年來,里德在全國及區域型研討會上發表演說,曾協助修訂投資財富學會的倫理守則。
這一行,客戶利益與企業盈利之間常有牴觸,里德致力於提倡理性,聲名遠播。
本文摘自真文化《穩住投資心態50智慧:股市上上下下,40年投資CEO給你最老練的獲利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