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書作者喬丹・格鲁米特是安寧照護醫師,陪伴過無數病患走過人生最後一程,聆聽他們傾訴內心的遺憾、錯過的機會與未能實現的夢想。
意外的是,「錢」從未在這些後悔清單之中,也改變他的金錢觀,認為錢不該只是存在銀行帳戶,或揮霍在短暫的享樂上,而應該用來擁抱真正重要、美好的事物。
他認為,「只活一次」的口號常讓人過度消費,卻換來空虛;透過穩健的儲蓄與投資,才能帶來更自由與充實的生活。即早開始儲蓄與投資,讓金錢透過複利效應逐步累積。想想年輕的父母或新退休的人有足夠的經濟支持來實現他們的旅程時,那才是真正的快樂。
被診斷出患有絕症是不幸的,這意味著幾乎沒有一線生機。可能唯一積極的一點是,臨終患者完全清楚當下的緊迫性和活在當下的重要性。
這是一個很小但相當重要的饋贈。
別再說「等我賺夠了錢就…」重要的是把握當下
我們中有多少人活在「一旦我有……」的一系列想法中?一旦我有了另一半,我就會放慢工作速度;一旦我有了閒錢,我就會去度假;一旦我有了100萬元,我就會停止加班。
這個清單很長,通常還有一系列相關的「一旦我成為……」假設。一旦我成為一名醫生,我就會很高興。
有時我們會花很多時間謀劃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輕視當下,這樣做是完全有必要的。
我們必須考慮明天,謀劃未來的幸福。除非我們今天接受充分且艱鉅的訓練,否則我們終有一天無法享受自己的職業;除非我們盡職盡責地儲蓄和投資,否則我們將無法享受晚年退休後的舒適。
別讓「只活一次」當藉口亂花錢 小心毀了晚年財富
過去,我錯誤地信奉現代「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群體堅持的觀點,即抱著「人只活一次」的心態不利於勤儉持家。
但現在我發現自己會向任何願意接受的人重複同樣的話:「人本來就不是只活一次。」
我覺得人不會只活一次。在平均80多歲的壽命裡,人們會經歷許多新的開始。有新的一天和新的幾十年,新的職業和新的關係。變化從未停止,我們不斷地開始或結束人生的一個階段。
我認為,當你懷著「一旦錯過這一刻,我就永遠錯過了」這樣的想法而做出經濟決策時,你就是出於恐懼和短暫的享樂主義來消費。
實際上,人生的每一個新階段,尤其是年輕的時候,都會像一個新的開始。雖然智慧在積累,但新的開始比比皆是。
「只活一次」的年輕享樂派VS.穩健理財的退休族 誰能快樂到最後?
我過去認為,當年輕人花錢享受他們只活一次的生活時,他們最終會面臨許多新的人生問題,他們會變得貧窮,因為他們沒有準備好充分享受生活的物質基礎。
想想年輕的父母或新退休的人有足夠的經濟支持來實現他們的旅程時,那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不要忘記金錢是可以複利的。如果你將「人只活一次」發揮到極致,你的銀行帳戶就可能空空如也。空的銀行帳戶可不會成倍增加!
但如果你在職業生涯開始時就做出犧牲去儲蓄,財富的積累速度要快得多。當你步入中年時,你將擁有足夠的資金去過比你想像中舒坦的只活一次的享樂生活。
陪伴臨終病人走過人生最後一程 他們珍惜、重視的都不是錢
對我來說,人只活一次是一個只關注恐懼的戰鬥口號:因為你只活一次,你害怕在機會永遠消失之前沒有抓住它。
後來我開始照顧那些臨終患者,他們願意為一點點時間或一些更難忘的經歷捐出任何數量的錢。我對人只活一次的態度怎麼可能不改變?
從那以後,我開始相信我們的大部分支出應該花在快樂或必需品上,而不是恐懼上。
我們總是對新的風險持開放態度,因為我們的一些資金可以在投資中複利。
你的金錢應該用來擁抱美好的事物,而不是追逐短暫的東西,也不應該永遠被鎖在某個銀行帳戶裡。
作者簡介_喬丹・格鲁米特 Jordan Grumet
從密西根大學畢業後,取得西北大學的醫學學位,並於伊利諾州的諾斯布魯克取得內科醫生執業資格。
多年經營財務獨立與健康的部落格,目前是臨終關懷中心Journeycare Hospice醫療副總監。
本文摘自春天出版社《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見證過無數生死的安寧照護醫生告訴你如何過一個不留遺憾的人生。關於金錢、工作和幸福人生的實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