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年所得稅的第一批退稅,將在7月31日入帳。在6月30日前完成報稅,並符合資格,就有望列入第一批退稅作業。不少人會視這筆退稅的金額是一筆意外之財,花起來毫不手軟。
本書作者鍾文榮也提到,為什麼買菜會斤斤計較,買奢侈品卻可以一擲千金?為什麼獎金總是很快就花光,而辛苦賺來的薪水卻可以存下來呢?關鍵就在「心理帳戶」,改變我們對錢的態度。
薪水分配到固定的生活費、存款等帳戶,自然花得謹慎;但獎金、退稅等意外之財,往往被放進「可以隨意花」的帳戶。了解這點,調整用錢習慣,用預算制度明確分配每筆錢的用途,才能守住荷包。
所得稅的退稅 是意外出現的錢?
每年5月報稅季,總是讓人心情沉重。看著辛苦賺來的錢,一筆筆上繳給政府,就像是被扒了一層皮,真是讓人心疼啊。
所得稅申報,對很多上班族而言,當然是很有「痛感」的,感覺上就是政府對我們拔毛,不是嗎?
不知道各位是否曾經檢視自己的所得清單,有些所得稅竟然是事先扣繳,但我們竟然一點感覺有沒有,實在非常奇特,不是嗎?
正是因為我們重視的所得項目,對預先扣抵的稅額根本不重視,於是乎,只要在每筆所得預先扣繳一筆金額,在隔年5月申報所得稅的時候,不就少繳一些稅金嗎?
這就形同在收到一筆收入的時候,預先就開立一個帳戶,將我們隔年要繳的所得稅,預先放在這個帳戶裡。事前我們沒有感覺,繳稅的時候拿這個帳戶的錢扣繳所得稅,到真正繳稅時,心裡頭的痛感,至少也不會很強烈。
但反過來說,預繳的稅金超過實際應繳的稅金時,不就該退稅?那麼,我們又如何看待這筆退稅的錢呢?
退稅就隨便花光?其實是心理帳戶作祟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視這筆退稅的金額是一筆意外之財,正因為是意外,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處分或者是花用這筆錢不是嗎?等等,這筆退稅不也是去年辛苦的所得,怎麼換個方式,換個時間,這筆錢就華麗轉身,成為意外之財?
退稅很容易形成另一個「心理帳戶」,在每一個「心理帳戶」裡,錢與錢並不等值,這違反了經濟理論,只要是錢,都是等值的,不會有所差異。
但各位要清楚一點,只要進了「心理帳戶」,這帳戶裡的錢並不一定都等值喔!
我的經驗是,為了避免退稅(如果真的退稅的話)所造成的「心理帳戶」效應,也就是讓退稅失去了保護傘,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拿退稅支票,直接申請匯入自己的銀行帳戶。
只要在銀行帳戶下,所有的錢效用都一樣,不就避免產生意外之財的心態了嗎(但不要刻意去想「退稅」這件事)?
為什麼獎金很快就花光 薪水卻可以存下來?
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意外得到的獎金總是很快就花光了,而辛苦賺來的薪水卻可以存下來呢?
為什麼買菜的時候會斤斤計較,買奢侈品的時候卻可以一擲千金呢?
這就是「心理帳戶」在作祟!
「心理帳戶」像是腦中的小金庫 讓你有好幾個錢包
「心理帳戶」就像是你腦袋裡的一個個小金庫,每個小金庫都有不同的用途,例如:「柴米油鹽小金庫」、「吃喝玩樂小金庫」、「投資理財小金庫」等等。
但是,如果你把錢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個帳戶的用途,避免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
當然,「心理帳戶」也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決定。
例如:你可能會因為「心理帳戶」的影響,把辛苦賺來的薪水花得很省,但是卻可以把中獎的彩券獎金全部花光光。
這是因為,我們會把不同來源的錢,歸類到不同的「心理帳戶」裡。
辛苦賺來的錢,會讓我們覺得格外珍貴,所以花的時候會比較謹慎;而意外得到的錢,則會讓我們覺得「反正不是我辛苦賺來的」,所以花的時候會比較大方。
作者簡介_鍾文榮
暢銷科普經濟學作家,擁有深厚的經濟學背景和豐富的產業經驗,現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資深產業分析師和資深新聞媒體經濟評論主筆,是一位名符其實的「產學兩棲」臥底奇葩。
他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掘有趣的經濟學現象。
他就像一位經濟學魔術師,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幽默的筆法,將艱澀的經濟學理論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經濟學知識。
本文摘自五南《巷子口行為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