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很多人買了醫療險、意外險,年年繳那麼多錢,卻從沒申請過理賠,難免覺得白花錢,甚至有人說所說被保險公司「割韭菜」。本書作者謝宗博坦言,每年收到保費帳單時,也會心疼那筆「白繳」的錢。
但作者指出,保險像是安全網,用來減少風險來臨的衝擊,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重病、意外的龐大開銷。像「賭王」何鴻燊的醫藥費就花54億港幣(約合新台幣54億4350萬元)天價,普通人怎麼負擔得起?所以白繳這筆錢證明厄運沒有降臨,也對未來做好充分準備。
投資沒有穩贏 留點現金比較安心
我們都希望規避風險,避免風險來襲時帶來的衝擊,減少要付出的代價。
對於我們來說,除了做好風險規避減少風險發生之外,對於那些無法迴避的風險,就要透過風險控制,以確保其降低到我們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之內。
因為投資是不確定性的遊戲,任何時候我們都不可能有100%的把握,確定自己投入的全部籌碼能獲勝。承認投資的不確定性、隨機性,就要為錯誤留餘地。
在牛市中手上留有適度現金,看似是效率低,但其實持有足夠的現金可以讓你更加從容,面對可能的大幅回撤時能更加淡定。
「賭王」何鴻燊花54億天價看病 普通人如何應對?
安全邊際代表的是我們所能承受的最大損失。比方說,投資時能承受多大比例的虧損?生病時能拿出多少錢來治療?
在安全邊際之內,我們可以承擔風險以獲取更大的收益。但在安全邊際之外,特別是面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可能需要超出我們能力的金錢彌補的風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風險轉移,以減少風險來臨時的衝擊。
例如,當我們遭遇突發事件,導致人身傷害或重大疾病時,應該怎麼辦?
對富裕家庭而言,即使是最嚴重的疾病,所需的醫療費用也可以輕鬆應對,這對他們來說就不是風險。
例如前澳門首富、「賭王」何鴻燊,2009年7月跌倒住院,後續又傳出中風、腎衰竭等狀況。他常年在香港養和醫院治療,至2020年去世共計10多年間,花費了15億港元(約合新台幣54億4350萬元)的天價醫療費用。
這筆資金對何家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算不上什麼損失,但對於我們普通家庭來說呢?
買保險繳那麼多錢卻從來沒用到 是漏財嗎?
藉由購買醫療和意外保險,讓自己在遭受人身傷害、有醫療需求之時,能有足夠的金錢得到救治機會和生活品質的保障,這就是一種規避風險衝擊的方式。
很多人跟我說,每年保險都繳那麼多錢,但從來沒用過,錢都白白流走了,多浪費啊,這難道不是漏財嗎?
不!這不是漏財,而是我們規避風險的意義所在。如果我們有何家的身家,購買保險自然只是為保險公司「慷慨解囊」。
但由於我們普通人無力承受家人生了大病的醫療支出,哪怕需要付出一些代價,正如有些人所說被保險公司「割韭菜」,我們也應該有所防範。
心疼保費「白繳了」其實是幸運的證明
以我而言,每次我收到保險公司繳納隔年醫療險保費的通知單時,也會心疼過去一年的錢又白繳了。但是,白繳這筆錢證明了厄運沒有降臨,不也是好事嗎?
同時,每次付完保險費,我就能對將來保持心安,因為哪怕厄運降臨,我也做好了充分準備,不會因此而產生無法挽回、無力承擔的影響。
再者,保險業者收取的利潤真的是「割韭菜」嗎?其實,高收益來自承擔的高風險。
保險公司替我們承擔了厄運發生的影響,等於是我們將厄運發生的風險轉移出去,它因此收取一定的利潤,不也是應該的嗎?
作者簡介_謝宗博
財經作家。
先後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碩士、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擁有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資格,並入選財新傳媒「全球青年領袖論壇」成員。
曾以公務員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入職,在政府部門從事宏觀財經政策研究十餘年,主導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財經課題研究,多次獲得省、部級「先進個人」稱號,被公派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
本文摘自任性出版《你漏財了!用錢致富的底層邏輯:漏財≠很會花。從消費到投資,有錢人想的、做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