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銀行業已廣泛使用AI,像是ATM換鈔和網銀客服,都是AI在運作,也是比較簡單版本的GPT。而現在,GPT的運用越來越先進,不只能回答「錢存這家銀行安全嗎?」看得懂擠兌風險指標,甚至還給數十頁的報告。
本書作者詹姆斯.瑞卡茲指出,GPT被形容是「懂速讀的剽竊者」,雖然快速、有效率,背後也有風險。當上千名資產管理經理同時使用AI,GPT對某家銀行都判斷為「不安全」,就即將引爆資金撤離的擠兌危機。
作者進一步指出,像是美國1930年代,民眾在銀行前大排長龍等著領錢,但多數人還沒來得及進去,銀行就永遠關閉了,這是金融史上的沉痛教訓。
銀行很早就用AI!ATM換鈔、網銀客服都是
銀行業中廣泛使用AI而且行之有年,大量使用數位客服機器人,只是這些機器人,根本不具備最先進GPT模型中的文字生成功能。
你走到自動提款機前要提出1000美元(約合新台幣3萬),機器會問你是否需要換成20張50元鈔票或者6張50元鈔票、10張10元鈔票及30張20元鈔票,那就是AI在運作。
你連結到網路銀行窗口,機器問:「有什麼可以效勞?」接著帶領你進行一連串指令、問題及回答,那就是以AI為基礎的數位助理,也是比較簡單版本的GPT。
只問一句「錢存這家銀行安全嗎?」GPT秒給答案
在比較關鍵、可能也比較危險的層面,在21世紀的銀行系統中,已經將AI嵌入了風險管理、交易及決策機制中,GPT的運用也愈來愈多。
過去的資產管理經理,要從監管報告中抓出數據來孜孜計算,然後填入試算表中,來確認某間銀行是否健全。
如今只要詢問GPT數位助理:「將錢存在艾格銀行 (Eiger Bank) 是否安全?」數位助理就會掃描上千頁監管報告、新聞文章、訪談逐字稿和華爾街分析報告,以及來自其他地方的資料。
事實上,在問出這個問題之前,可能就有專門負責金融分析的機器人已經掃描過了,接著機器人會運算出常見的比率,例如總資本負債比、現有資產負債比、存款與流動資產比,以及美國國庫證券與總資產比,機器人會查看聯準會的存款超額準備金規模、呆帳準備金的變化、利差及股本報酬率等,同時也會注意過往監管的紀錄、罰金與處罰、審計人員的近況變化、未決訴訟和更多資訊。
GPT連擠兌風險都看得懂
最先進的GPT模型能檢視訓練集中那些不太明顯、卻至關重要的新指標,例如「未保險存款占總存款的比例」,這正是預測銀行擠兌風險的關鍵。
儘管擁有龐大的訓練資料與開放資源,加上強大的模型與運算能力,這段數位盡職調查可能在幾分鐘內就能完成,此時機器人會回應:「不安全。」並附上一份20頁的研究報告詳述理由。
因此,只要找到某家機構能讓機器人判定為「安全」,資產管理經理就會選擇把資金放在那裡。
GPT只是懂得速讀的剽竊者
在一定程度上,和機器人分析師有這樣的交流很有效率,人類分析師可能也會對艾格銀行,得出同樣的結論,不過要花上好幾天,收集同樣的文件、計算同樣的比率並思考同樣的風險。
這個情境中的GPT只是懂得速讀的剽竊者,這是一位退休的科技巨頭CEO向我形容GPT時的用法,我覺得意外貼切。
但是有時候想要快速完成工作,你所需要的也許剛好就是一個會速讀的剽竊者。
懂速讀的剽竊者如何偷走你的錢?
如果有上千名資產管理經理,他們負責的投資組合價值達到數10億美元(至少新台幣300億元),而同時使用了相同的科技,危險就出現了,GPT助理會在每一件關於艾格銀行的案例中,得出同樣「不安全」的結論,有存款的人很快就會領出,而要找地方存放資金的人就會另覓他處。
正如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的經典名句 ,一開始很緩慢,接著突然間爆發,銀行擠兌便悄悄展開。
1930年代銀行擠兌風暴 排隊等著領錢的真實教訓
我們許多人都還有鮮明的記憶,看過1930年代那些顆粒粗糙的黑白照片裡,把錢存在銀行的人們穿著大衣、戴著費多拉帽在街上大排長龍,等著進去瀕臨破產的銀行要領出自己的錢,而大多數人還沒來得及進去,銀行大門就永遠關閉了。
在過去沒有存款保險的時候,你的錢就這麼沒了。
那些照片是真的,在美國大蕭條期間有上千家銀行倒閉,金融困境在1933年冬天達到高峰,而且情況實在太慘,當時剛上任的總統小羅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 發布行政命令,關閉了國內所有銀行,並委婉稱為「銀行公休」。
作者簡介_詹姆斯.瑞卡茲(James Rickards)
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財經顧問、投資銀行家和風險經理人,擁有超過30年的資本市場經驗,專長於資產配置、風險管理、產品結構、融資、法規和營運等領域。
他曾擔任多家資產管理公司和證券交易所的法務長,並且是基金治理和國際基金結構的專家。瑞卡茲直接參與了多項重大金融事件,包括1985年伊朗釋放美國人質,以及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倒閉時,作為政府救援計畫的主要談判者。
自2001年以來,瑞卡茲運用其金融專長協助美國國家安全機構和國防部,提供有關國際經濟與金融威脅的建議,並協助籌劃國防部首次金融戰爭演習。
他經常受邀在律師協會、國際貨幣體系和避險基金業者等會議上演講,並活躍於國際律師協會。其經濟評論見諸於《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媒體。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生成式金融危機:當AI接管交易,下一場全球經濟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