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是以理事長的身份站在這裡的喔。」在過去3年,同時身兼元大投信董事長與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兩個身份的劉宗聖,每當出席公開場合、遇到媒體訪問時,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讓人感受到他對公會業務推動的用心。
政府再次提出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等於為劉宗聖與資產管理業者搭建了一個漂亮的舞台,過往想做、難推的各種制度與商品,如今都頗有進展。
台灣挑戰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地位 投信投顧公會推「新十大建設政策」
台灣ETF市場近年穩居亞洲第三大,成為最有力協助政府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利器,也因為台灣ETF驚人的成長速度多家國際媒體都有所報導,也吸引不少國際交易所、指數公司、資產管理業者、保管銀行,及相關周邊金融業等機構頻繁來台拜訪公會,探詢來台灣發展的可行性。
為了抓住這一波動能,劉宗聖表示,未來3年公會將持續在多面向響應政策發展與推動,並提出未來公會的「新十大建設政策」推動方向。
投信投顧公會「新十大建設政策」一覽
項目 | 現況 | 未來努力方向 |
TISA(台灣個人儲蓄帳戶) | 預計7月上路,透過零手續費、管理費折讓等誘因吸引投資人,盼引導民眾將資金分散於多元標的、降低市場波動影響,為退休準備 | 進一步爭取稅負優惠 |
主動式ETF | 台灣整體ETF市場規模躍居為亞洲第3大、債券ETF規模為亞洲第1大,吸引外商拜訪公會次數創歷年新高。ETF發行公司家數將從去年底的17家,成長至20家以上 | 持續推動開放主動式ETF產品可投資標的或投資架構,以提供投資人更多元產品,並將資金留在台灣 |
多資產ETF | 美國NYSE旗下ICE指數公司,及彭博(Bloomberg)指數公司,皆與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等單位簽訂合作,共同編製多資產指數,有利推動臺灣ETF持續發展與成長 | 目前多資產ETF開放僅限於股票、債券搭配,且股、債比例需固定,未來將爭取產品架構開放彈性,讓產品設計增添彈性空間 |
跨境合作 | 1.跨境掛牌(cross-listing ETFs):台、日ETF雙掛牌下半年可望達陣 2.泰國參訪團:元大、中信、凱基,以台灣發行ETF到泰國發行DR,以連結基金方式發行ETF連結基金目前共4檔 |
未來在其它亞洲市場也將繼續拓展,期待能將台灣成功發展經驗分享至海外市場 |
家族辦公室 | 金管會預計2028年前將開放17張家族辦公室執照 | 借鏡外資經驗,協助國內金融業者推動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 |
私募/創投基金 | 金管會將引導保險業投資國內公共建設及實體產業,預計擴大保險業資金辦理公共投資及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範圍 | 持續推動多面向校園深耕計畫,培養優秀年輕金融業專業人才,以助產業發產 |
基金架構REITs | 等待法規三讀通過即可發行基金架構REITs |
協助此業務未來持續發展 |
ESG | 公會建置ESG永續發展轉型專區,協助投資人清楚識別ESG基金,並錄製中英文ESG影片協助業者永續轉型 | 持續將國際經驗引進台灣,順利與國際接軌 |
金融業導入AI結合資產管理 | 資產管理業已開始導入AI | 為協助業者數位轉型,公會將持續舉辦校園說明會進行推廣,並協助從業人員增強數位能力 |
RWA(實體資產代幣化) | 成立RWA小組,進行相關研究 | 期盼將債券、基金等實體資產代幣化,以提升金融商品交易效率,並開啟嶄新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
資料來源:記者採訪整理。
零手續費、管理費1%以下 TISA可望成國人退休準備利器
首先,在TISA(台灣個人儲蓄帳戶)的部分,劉宗聖先以他觀察到的日本經驗來說:「日本政府在推NISA(日本個人儲蓄帳戶)不遺餘力,這樣做不但可以鼓勵投資人多參與資本市場,更重要的是建立國人在自主退休理財上的提早準備。有提早準備,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撥補的壓力,同時也可以讓投資者在參與資本市場的時候,跟中長期的理財退休需求結合。」
劉宗聖分享,可望在今年7月正式推動的TISA有4大主要特色,包括零手續費、管理費折讓(可望落在1%以下)、設置不配息級別,以及僅能定期定額投資。她分析,該計畫希望透過這些創新機制,減少短期交易行為,並引導投資人將資金分散於多元標的,以降低市場波動的影響。
劉宗聖進一步說明指出,目前一般旗艦基金產品經理費率約1.5%~2%,首波TISA級別基金,除了是各家投信旗艦產品的明星陣容以外,各家投信公司也針對經理費率收費提供50%不等的折扣優惠,相當於原本管理費收費的半價或更優惠。
除了基金經理費打折優惠之外,TISA級別基金也享有全面零手續費,在此「有感讓利」的條件下,對投資人來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有機會複製NISA新制的成功經驗,吸引更多新戶加入。
劉宗聖指出,儘管TISA目前沒有稅負優惠,但試算結果顯示,管理費的折讓效益已經十分突出。他並表示,若未來能額外獲得稅負支持,例如推出「TISA Plus」,將達到更顯著的投資效果。
主動式ETF:吸引外商加入台灣ETF市場
台灣整體ETF市場規模躍居為亞洲第三大、債券ETF規模為亞洲第一大,在國際媒體報導下,讓不少外資機構紛紛來台探詢商機。
在過去3年,拜訪公會的外商次數創下歷年新高,拜訪公會對象包含多國國際交易所(包含美國紐約證交所、歐洲倫敦交易所、亞洲東京交易所、泰國交易所、馬來西亞交易所、越南證監會、新加坡交易所等)、指數公司(Bloomberg、ICE、S&P、FTSE、MSCI、Solactive、恆生指數公司等)、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Amundi、保德信、安聯、聯博、摩根、百達、BNY),甚至是擔任保管銀行的外商銀行(道富、匯豐、花旗)等,以及國際金融相關業者(高盛、JP Morgan、Moody’s)等。
劉宗聖指出,保德信已經先發行被動管理ETF,目前野村、安聯、聯博已經分別申請主動式ETF,後續還有貝萊德也申請送件發行ETF,預估今年ETF發行公司家數將從去年底17家,成長至20家以上,將為台灣ETF市場注入新成長動能。
未來,劉宗聖期盼在外商投信帶進海外發展經驗下,產品與技術將更加多元化,未來政策面若能持續開放主動式ETF產品可投資標的或是投資架構,不僅有助於提供投資人更多元產品,將資金留在台灣,且更能推動台灣ETF市場規模成長,達到壯大台灣資本市場目標。
多資產ETF成新藍海,指數公司迎合作契機
金管會2024年開放投信發行主動式ETF的同時,也開放被動式管理的多資產ETF。劉宗聖指出,雖然是被動式管理ETF,仍需追蹤指數,這將為指數公司帶來新商機。
公會積極向指數公司說明政策方向,鼓勵國際指數公司與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展開合作。目前已有NYSE旗下ICE指數公司與彭博(Bloomberg)分別與上述機構簽署合作,共同編製多資產指數,預期將有助於ETF產品的持續成長。
不過,目前多資產ETF仍限於固定比例的股票、債券配置。劉宗聖指出,若未來政策能再開放產品設計彈性,將有助於發行公司推動更多元化的ETF產品。
跨境合作加速,打造雙邊掛牌新模式
在跨境掛牌方面,日本東京交易所多次拜訪台灣,雙方積極洽談推動台日ETF雙掛牌。劉宗聖表示,預計今年下半年可望完成首波合作。
另一方面,公會亦於6月4日至6日前往泰國參訪,包括台灣證券交易所、台灣指數公司與6家金融業者共同參與,拜訪泰國證券主管機關與基金協會,進一步拓展與SET、TIFEX、AIMC等機構的雙邊交流。研討會上,雙方針對ETF、指數授權及產品發展進行經驗分享與探討。
目前台灣已有元大、中信、凱基等3家投信將ETF推向泰國市場,共有4檔產品以DR與連結基金形式發行。劉宗聖表示,未來將以「走出去、帶進來」為目標,在亞洲其他市場持續推展雙邊合作機會。
家族辦公室政策開放 帶動高資產業務轉型
金管會規劃於2028年前開放17張家族辦公室執照,作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的重要一環。劉宗聖表示,目前已有16家金融機構計劃進駐高雄專區,未來將借鏡國際經驗協助推動國內家族辦公室發展。
他也指出,高端財富管理近年在「財富管理2.0」政策下已有顯著成長,未來結合另類資產、創新商品設計,將提升台灣在亞洲高資產市場的競爭力。
私募與創投基金 鼓勵保險資金投入實體經濟
為強化實體產業投資,金管會規劃擴大保險業可投資範圍,包括公共建設與私募股權基金,並將調整相關門檻與誘因制度。劉宗聖指出,這不僅為私募/創投基金提供新動能,也將活絡民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他也認為,台灣過去在私募與創投基金發展相對不如亞洲鄰國,未來在政策開放下,人才培育將成關鍵,因此公會將持續推動校園計畫,強化金融業新生代的養成。
基金架構REITs:打造台版T-REITs市場
目前REITs修法進入等待法規三讀階段,將開放以基金架構方式發行REITs,與現行信託型REITs並行運作。劉宗聖指出,這將讓投信業者參與不動產市場發展,形成雙軌制優勢。
此外,公會也與國際不動產機構交流,預計2025年1月舉辦閉門研討會,分享國際REITs經驗與營運模式。他表示,未來台灣可望發展出具特色的T-REITs市場,並期待首檔基金架構REITs基金早日問世。
ESG轉型:建立永續專區與國際接軌
為配合金管會永續金融政策,公會已建置ESG永續發展轉型專區,整合政策法規、基金資料與國內外論壇資訊,幫助投資人清楚識別ESG基金。
考量外商投信需求,公會也錄製中英文版ESG說明影片,向國際資產管理業者說明政策目標,引導其理解台灣方向並促進交流,進一步協助業者永續轉型。
AI結合資產管理,推動數位轉型
面對金融科技快速演進,金管會已發布AI應用指引。劉宗聖指出,台灣資產管理業者近年已開始導入AI應用,特別在ETF市場展現出「從交易導向轉向配置導向」、「從單一ETF交易轉向組合解決方案」的趨勢。
他也強調,數位轉型不能只靠制度機制,更需配合人力升級。公會持續在校園推動人才養成,也協助券商從營業員轉型為理財顧問,期盼改變商業與收入模式,打造多贏局面。
RWA代幣化 開啟金融創新應用新階段
最後,劉宗聖指出,在虛擬資產領域,金管會聚焦「RWA(實體資產代幣化)」為重點方向。目前已由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與6家金融業者成立RWA小組,並由公會啟動相關研究。
RWA未來可望將債券、基金等資產代幣化,不僅提升交易效率,也有助於開發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他強調,這是全球市場關注的新趨勢,台灣應積極參與佈局。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