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展會揭開未來藍圖!
從前瞻科技趨勢,實際落地健康科技、智慧照護,創新科技勾勒出更智慧、更健康的美好生活願景。
AI深入百工百業
CES 2025大展直擊
2025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匯聚超過4,500家廠商,展示最新技術與創新產品。這場年度盛會不僅囊括全球頂尖科技領袖與品牌,更是未來產業趨勢的重要風向球。今年CES,「AI」議題幾乎壓倒性地吸引眾人目光,其他議題包括數位健康,而永續發展、次世代移動科技及量子運算也很熱門。
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指出,CES 2025主題為「Connect, Solve, Discover, Dive In」(連結、解決、發現、潛入),象徵科技不僅融入生活,也突破既有框架,深入百工百業與日常生活。在展會上可以看到AI深度賦能,讓CES已不只是電子產品的展示會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而變成是Consumer "Everything" Show。也就是隨著AI運算的加持,加上自駕車技術、智慧家庭/城市、與機器人發展的成熟,科技的力量正把人類的夢想化為現實。此外,今年CES首度聚焦量子科技,象徵「量子元年」的來臨,預計2030年將進入應用階段,預示著未來科技將全面變革。
AI大顯身手 重塑未來消費市場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紀昭吟則以OpenAI的AI發展5階段模型,帶出在CES上的見聞。「多數產品已從只能對話的第一階段,逐步進入理解情境並提供建議的第二階段,甚至已邁向「代理人角色」的第三階段」,紀昭吟補充,「物理AI」更是2025 CES的重點。有別於大型語言模型AI專注於圖像、文字和語音處理,物理AI模型能理解實體世界例如重力、慣性、幾何空間關係等,逐漸促成人形機器人能展現精細肢體動作、四足機器人可在複雜地形靈活奔走等,都是物理AI的展現。
值得注意的是,紀昭吟也提到,Z世代對科技的偏好直接影響了市場發展,這些一出生就被數位電子產品圍繞的「數位原住民」,崇尚注重環保的科技產品,若產品具備可回收性、高能源效率等展現環保永續的特性,Z世代的購買意願即提升了2.5倍;另外,寵物科技的市場也從監控功能,擴展至情感陪伴,甚至連毛孩的健康管理也有商機,例如,三星就展示一款結合寵物健康監測與互動陪伴的智慧裝置。
「過去,能遠端操控家電就叫做智慧家庭,」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組長董鍾明指出,如今AI大量導入邊緣裝置後,居家設備都能提供人性化的服務,舉凡電冰箱、掃地機器人、洗衣機等,只要加上AI晶片與顯示螢幕,就能化身貼心的神隊友。同時,顯示器的角色也在進化,成為人與機器互動的窗口,連帶推升了顯示器的發展。
此外,董鍾明也提到,以大量Mini LED為背光源的Mini LED TV與自主發光的Micro LED TV,可呈現細膩光影和逼真色彩,將成為高階電視市場的亮眼新寵,加上具備可彎曲、低耗電、壽命長等優勢,未來將可廣泛應用於車載顯示器和高階電視,另外,BMW則推出全擋風玻璃的顯示技術,可完全取代傳統的車用螢幕。
智慧科技 重新定義醫療與健康
醫療與健康照護產業也受到智慧科技的影響,正在快速成長。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吳信茂表示,全球數位醫療市場從2023年的4,034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達到8,508億美元。為滿足市場需求,結合數位科技與醫療應用的新產品應運而生,例如美國新創VELIA推出世界上最輕薄的smart ring,不僅能長時間收集健康數據,未來還能量測血壓;法商Withings推出了人工智慧鏡系統OMNIA,可量測心臟健康等多項生理數值,並提供活動量、睡眠狀態等分析資訊,讓居家健康管理更簡便;法商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則展出個人身體所有生理資訊的數位雙生模型,可應用於手術規劃、醫材開發甚至虛擬臨床試驗等,對於醫療發展有莫大助益。眾多創新產品顯示出數位醫療技術,已朝著微型化與整合化發展,涵蓋範圍從壽命延長、健康監測、在地老化、心理健康及美妝科技等,應用層面多元。
吳信茂也針對CES 2025展中「智慧健康」領域提出四大趨勢:首先是隨著半導體元件與設備微型化,智慧健康產品更加輕巧;第二是感測器的廣泛應用結合AI技術,數據蒐集更精準;第三,數據透過平台化整合與其他系統串接,能提供健康建議;最後則是數位健康產品的重心放在日常健康的促進,減少對醫療行為的依賴。
工研院今年也展出多項以AI為核心的關鍵技術,聚焦健康科技與智慧照護兩大領域。「健康科技」方面,包括守護睡眠健康的「iSleePad 智慧舒眠睡墊」、「iPetSuite 智慧寵護睡墊」;邁入超高齡社會,針對亞健康族群的輕量化輔具「KneeBO便攜式下肢膝關節外骨骼」;「智慧照護」方面,則有以生成式AI為核心,支援高達96種語言的智慧醫療助理系統「MedBobi醫護聲易通」等。
2025 CES圓滿落幕,展現了AI全面滲透生活的願景。對臺灣企業而言,工研院認為,產業需加速熟悉並導入AI來提升產品競爭力,是企業永續經營不可忽視的關鍵策略。
機身結構、人工智慧、資通與應用
無人機前瞻研發成競爭力關鍵
烏俄戰爭、以巴衝突讓無人機成為矚目焦點,事實上,無人機不只軍事用途,還能讓人們可以相對低的成本,處理物流、電競、高空清洗、巡檢等事務。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彭文陽指出,無人機的研發重點,包含機身結構、人工智慧、資安和應用,「機身結構關係著載重和飛行距離,人工智慧則能偵測環境、控制自主飛行和計算資料,資安影響飛行任務與數據鏈的安全。」
實現無人機長航時、高酬載挑戰
彭文陽認為要發揮無人機的商業價值,一定要有多元應用。工研院持續投入無人機的前瞻研發,提升載重能力及續航力。目前包括機身結構、酬載、通訊、動力系統、飛行控制、地面控制等六大項目皆有涉獵,成功打造長航時、高酬載的無人機。
彭文陽指出,續航力一直是無人機面臨的最大挑戰,想達到長航時一個很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氫能。工研院研發以氫為燃料的燃料電池,搭配單旋翼無人機,已完成一系列「上山下海」的測試驗證。2021年在起飛總重30公斤的情況下,成功飛抵新竹、臺中交界的新達山屋,完成海拔3,200公尺的飛行驗證;同年還從本島飛到澎湖的東吉嶼,來回共88公里。 此外,搭配雙主旋翼無人機,也成功創下酬載10公斤、起飛總重63公斤,飛行126分鐘的優異長航時紀錄。
在物流應用方面,工研院也開發了「無人機物流智取站」,無人機抵達時可自動在起降平台上取放包裹,不會接觸到人,避免造成事故。此外,在日本的驗證場域,工研院也透過無人機將汽車維修的零件放置在物流箱裡,遞送到偏遠鄉村。
AI無人機成趨勢 應用百花齊放
AI科技結合無人機,是近期趨勢。彭文陽指出,目前AI無人機在高階軍事應用上,已有不少案例,比如美軍「女武神」(XQ-58A;Valkyrie),在一定程度下可執行自主任務;還有美國Shield AI公司產製、具垂直起降(VTOL)能力的「V-BAT」無人機,可以進行小型自主蜂群編隊飛行,初步驗證在抵抗電子干擾方面表現出色。
2024年有一項AI結合電競無人機的創新應用報導,運用AI深度學習搭配考量飛行動力學的物理限制法則的演算法,透過飛行最佳路徑的機器學習,包含過彎路徑安排和連續速度變化控制等,優化了整體飛行時間,在一場競速無人機比賽中,無人機甚至還打敗3名世界冠軍選手。
執行高空任務 無人機一把罩
執行高空危險任務,可說是無人機拿手應用。在高壓電塔上的絕緣礙子,若長時間累積灰塵或酸性物質,便會影響供電安全,嚴重甚至會發生電弧燒灼意外。過去由人力清洗,耗時又危險,現在透過AI無人機能即時回傳影像,讓水柱自動瞄準礙子,並同步檢測清洗的潔淨程度。同時還能做自動路徑引導,即使無人機本身受側風影響有些微飄移晃動,都可以即時修正路線,滿足清洗標準。
搭配AI影像辨識,工研院也應用無人機做橋梁巡檢。彭文陽表示,每座橋梁的巡檢重點都不一樣,比如有的是看螺栓鏽蝕程度,有的則要檢查有無裂縫,因此影像辨識軟體都需要納入各類的橋檢瑕疵特徵。現在還要挑戰無人機鑽進橋梁涵洞,在接收不到GPS訊號的情況下,進行自主飛行。
工研院也和金屬中心合作,共同研發無人機智慧魚群探測。傳統遠洋漁業以直升機在天空搜尋魚群位置,直升機雖然飛得遠,但運行成本高昂,智慧漁搜技術以無人機取代直升機,透過機上鏡頭即時傳輸影像,再以AI辨識判別魚群位置,能快速探測魚群,大幅降低成本。
無人機感知決策運算 是競爭關鍵
工研院也投入無人機通訊技術開發,以無人機編隊飛行為例,過去須事前規劃路徑,如今可以利用機隊中各個無人機之間形成的自主通訊網路搭配隊形變化演算法,進行機隊的通訊及隊形變化。群飛另一個技術開發重點則是資安議題,除了從底層晶片、軟體到整個資訊鏈的加密,還有受到電子干擾時的應變措施,才能較完整的保障無人機任務的可靠度及安全。
彭文陽認為,對無人機應用來說,最底層、最重要的技術,就是如何獲取周邊相關資訊,資訊來自感測器訊號的蒐集,以及回傳後的資料處理,如同自駕車一樣,因此在感知與決策的運算上,是未來產生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
「硬體需求會很快因為推陳出新獲得基本解決,但軟體發展是無止境的。」特別是在多樣複雜的飛行場景中,無人機的精準度、可靠度和飛行能力,仍是未來要克服的挑戰,但若能借助AI將有很大躍進,無人機的廣泛應用與商機值得臺灣業者好好把握。
想了解更多 2025 CES及無人機精彩報導,請看2月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