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78)
關稅政策朝夕令改,稅率正式落地前市場只敢觀望,但產線停下等同恐慌與憂心的開始。
身處供應鏈一員的台灣該如何應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危機?不論外移或轉型,找到實力與定位才是最有保障的生路。
▲輝達宣布將與鴻海聯手布局AI,宣布要在休士頓建造超級電腦工廠(左三為黃仁勳,右三為劉揚偉)。(圖/取自鴻海科技集團臉書)
川普對等關稅談判正如火如荼進行,訪遍各行各業,業者第一反應都是「等」,謀定而動。專家們都提醒「了解川普真正要什麼」,才能為談判創造贏面,或者,少輸為贏,才能降低台灣產業衝擊。
川普一路以來高調壓迫性的策略,背後目的不論多複雜,關鍵都是爭取美國自身政治經濟的最大利益。以生產製造為主的台灣產業,就像被迫加入叢林野蠻遊戲,必須在不合理的遊戲規則下生存。
「美國製造」無異是其中一項不合理卻必須面對的規則。輸美產品大宗的資通訊類產品、汽車零組件、紡織、製鞋⋯⋯業者第一反應都是抗拒美國製造,但也認為儘管談判未定,但至少「十+N%」。一紡織業總經理直言:「我們毛利僅個位數,進美國的成本我們受不了,10%關稅也撐不住,若再加個5%就崩盤了。」
當總統賴清德公開表示,要以零關稅為基礎跟美國談判後,汽車業也急得跳腳。車輛公會理事長李建輝立刻召集緊急會議喊話, 連同七大整車廠聯合提醒政府,可先從非貿易關稅的貨物稅開始談,不要立刻掀底,零關稅衝擊太大,汽車供應鏈可能就此「滅頂」。
連接線大廠貿聯董座梁華哲也坦承,「連接線這個行業不可能美國設廠,小量OK、大量生產不可能,因為這要靠大量人工組裝。」
「我們絕對不會去,去美國活不了!」電源供應器大廠總經理斬釘截鐵地說,並認為:「我預期客戶不會叫大家再搬廠了,大家都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