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川普關稅威脅下 得跟台積電一樣赴美設廠?四大搶才攻略教戰!

川普關稅威脅下 得跟台積電一樣赴美設廠?四大搶才攻略教戰!

2025-04-16 17:34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如核彈般衝擊全球經貿秩序,對中國甚至提高到145%,儘管其他國家暫時獲得90天的喘息,但看在台灣電子業高層眼中,「關稅政策改變,意味著你原本在東南亞或中國的製造優勢被瞬間打掉。」

該高層直言,製造業回流與掌握高端技術核心是美國兩黨共同的政策目標,只是拜登政府是一年編列500億美元預算補貼,川普改用關稅巨棒威脅。無論胡蘿蔔或棒子,不管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最終目的都得跟台積電一樣,企業被迫到美國設廠。

 

當赴美成大勢所趨,台廠該如何因應?

 

「『人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台積電服務逾16年,剛協助京瓷集團(Kyocera,京セラ株式会社)在美國落地並取得政府補助,京瓷美國分公司政府與法律事務部門主管丁廣鈞說。

 

他觀察,過去很多企業赴美,是因為政府有補貼,客戶喊要擴廠,或是單純跟風大廠。但現在美國政府的要求是:有沒有企業發展計畫?能不能自立營運?能不能創造當地就業機會?

 

因此,企業在赴美設點前,必須明確規劃營運願景與KPI里程碑,同時設定財務控管、在地法規、人才布局與研發轉移等全盤綜合策略,而不是單點突擊,否則很可能資金砸了,廠蓋了,營運卻卡住了。「若沒有自己的人才培養策略,很可能面臨『有廠無人』的窘境!」丁廣鈞說。

 

值此世紀變革時刻。早在2022年就在矽谷成立分公司,協助全球五百強企業落地美國,台灣本土最大獵人頭公司,瑞星管理顧問集團,攜手美國Taiwan Next基金會,針對在洛杉磯與舊金山灣區科技公司就業的1377名台灣人才進行調查,以第一手數據完成台企人才發展策略報告:《台灣科技人才在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布局分析:聚焦加州》。

 

TaiwanNext 過去曾成功舉辦三屆北美台灣科技年會(Taiwan Tech Summit),每年吸引數千名科技菁英與產業領袖參與,是北美規模最大的台灣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也握有最完整的在美台灣人才資料庫

 

今周刊搶先取得這份報告內容,彙整出四大洞察與攻略:

 

【攻略一】鎖定35到44歲工作者,提供中階以上主管職缺

 

報告中第一個洞察,是台灣在美科技人才在擔任管理職上的高潛力。

 

報告指出,現任台灣在美科技人才中,以軟體與資訊科技、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半導體、硬體這四大領域合計占比超過六成。儘管有超過54.7%的台灣人是以技術力和研發能力的個人貢獻者,但也有14.6%已升任C-Level高管、4.65%為VP等級的高階管理層,而中階主管(manager/director)則高達26%。

 

「這群人已經不是Junior(菜鳥),而是你擴張美國市場最可靠的中流砥柱。」瑞星管顧集團執行副總蔣宗芸強調,比起從零招募美籍高管,不如用熟悉台灣思維的本土背景人才,效率更快、溝通更順。

 

該如何下手?蔣宗芸建議,台企要鎖定35到44歲這個年齡層。他們具備足夠的產業知識與經驗,渴望更大的舞台與表現空間,原本的外商公司不見得能滿足其需求。

 

但她也提醒,要吸引這群人加入,必須捨棄打帶跑的思維,不能只提供個人貢獻者的職缺,而是要以中高階主管的條件來規劃才有足夠誘因。

 

【攻略二】跳脫出傳統男性思維,挖掘女性人才潛力

 

調查中第二個洞察,是女性科技人才展現出的驚人潛力。

 

儘管男性依然在工程、AI、半導體與軟體開發職能中佔優勢,在高階決策層與管理層仍佔較大比例,但女性在數據分析、UI/UX設計、人資、財會、行銷、專案管理上的表現相當出色,尤其中階管理職比例已高於男性,顯示其在領導力與跨部門協作上的優勢正逐漸被肯定。

 

蔣宗芸觀察,女性人才在科技產業中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更能以柔性力量來進行跨文化溝通,這項特點不僅能帶來多元觀點與創新思維,提升產品開發的包容性與市場競爭力,還能透過靈活的工作模式提昇企業競爭力。

 

「老闆或主要決策者如果能跳脫出傳統思維,善用女性人才的優勢,等於多了一批潛力管理部隊,」蔣宗芸說。

 

【攻略三】從校園與社區切入,掌握人才源頭

 

第三個洞察,是年輕世代多半以歐美企業為首選,對台灣最具優勢的半導體與硬體製造產業興趣缺缺。

 

調查顯示,25歲以下到34歲年輕人才集中在數據科學、程式設計與UI/UX設計等新興領域。顯示STEM教育與數位技能培養的成果,也呼應市場對資料驅動與產品設計人才的高度需求。

 

35-44歲人才的產業類別偏向機器人與軟硬整合領域,他們常具備多年技術經驗,是企業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在解決技術難題、建構關鍵架構與跨部門協作中發揮穩定力量。

 

至於45歲以上的資深人才,在半導體與硬體產業中比例偏高,顯示世代斷層差異明顯。

 

「不是年輕人不願意進半導體,而是教育與市場導向已經改變。」蔣宗芸分析,若台灣企業想要重塑這些產業的人才結構,勢必得從校園開始,與在地大學建立產學合作、提供實習機會,提前布局優質人力。

 

【攻略四】找「能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寫程式的人」

 

第四個洞察是:具備綜合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專業工程技術更重要。

 

報告指出,超過54.7%的在美職場工作者以個人貢獻者身分活躍,其中程式設計與工程職能仍佔據主導地位,但隨著年齡與職級的提升,人才的技能重心正逐步轉向專案管理、業務拓展與產品策略等跨域能力。尤其是35歲以上族群,在進入中高階管理職之際,多半逐步從技術轉向整合與溝通角色。

 

這背後反映的,不只是職涯轉型的自然演進,更是市場對「複合型人才」的新期待。

 

「美國企業看重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單純是寫程式技巧」蔣宗芸指出,未來的工程師若無法與產品、市場、客戶溝通,其價值將快速被AI所取代。

 

事實上,台企要在美國落地,要思考絕對不只技術層面。如何打通當地政府資源?如何向州政府申請稅務減免?如何與在地大學建立產學合作?如何與地方社區建立信任?種種問題都與企業營運息息相關。

 

因此,既能內部與研發、法務、人資溝通,又能外部對接政府、社群、學術與產業鏈,這種能連結各個節點的「搭橋型人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同時,「不要想用台灣的高階主管遠端遙控美國工廠,那將會是一場災難,」蔣宗芸指出,美國的溝通文化、合規制度、勞動環境與客戶關係與台灣迥然不同。若缺乏一支熟悉美國商務環境、又能內部翻譯母公司語言的「雙語雙文化中介團隊」,不只效率差、溝通慢,更可能錯過關鍵佈局時機。

 

【結語】善用台灣科技人才,才能真正落地美國

 

最後,蔣宗芸提醒,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薪水並非唯一誘因,而是要讓人看見晉升的機會與價值認同。他表示,美國科技人才管理文化鼓勵快速試錯與自我驅動,台灣企業若能放下控制型管理,改以「信任授權」為核心,就能打開一條與本地文化共振的人才通路。

 

川普的關稅政策,讓台灣企業不得不重新規劃布局,但這場戰役的第一步,不在晶圓,不在機台,而在於:能否搶到既能理解台灣企業文化,又熟悉美國市場的台灣人才。持續關注在美台灣人才的職涯發展趨勢,並建立更完善的跨境人才培育與支持系統,才是推動台灣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關鍵。

延伸閱讀
美債拋售風暴來了?30年期殖利率創近40年最大漲幅…「避險天堂」地位動搖?華爾街憂情況不尋常
美債拋售風暴來了?30年期殖利率創近40年最大漲幅…「避險天堂」地位動搖?華爾街憂情況不尋常

2025-04-12

川普關稅突轉彎、美債被拋售是關鍵?「中國145%就是樣板」!為何學者憂心拉升武力犯台可能
川普關稅突轉彎、美債被拋售是關鍵?「中國145%就是樣板」!為何學者憂心拉升武力犯台可能

2025-04-14

散戶注定韭菜命?股災給我的3個啟示!別大買債券對沖、網紅的嘴騙人的鬼...最後一點尤其重要
散戶注定韭菜命?股災給我的3個啟示!別大買債券對沖、網紅的嘴騙人的鬼...最後一點尤其重要

2025-04-10

00679B存股3年還在虧!失去「資金避風港」功能,20年美債CP值太低,連巴菲特都搖頭:投資債券你該注意的事
00679B存股3年還在虧!失去「資金避風港」功能,20年美債CP值太低,連巴菲特都搖頭:投資債券你該注意的事

2025-04-13

投資人注意了!美股市值蒸發18兆後,美中關稅戰進入下一章「債券殖利率飊高」:美國債攻防戰警報大響
投資人注意了!美股市值蒸發18兆後,美中關稅戰進入下一章「債券殖利率飊高」:美國債攻防戰警報大響

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