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應韓國公司治理論壇(KCGF)之邀去首爾演講,主題是談台積電的公司治理,韓國朋友對於台積電的經營管理模式相當感興趣,另外也對台灣企業中有家族的傳承及治理模式很好奇,詢問了很多相關問題。
不過,後來我發現,其實也可以說是在預期之中,韓國朋友最關心的,還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例如韓國大財團的家族治理,尤其是目前遭遇經營危機的三星電子,更是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
此次論壇的邀請人,是在南韓財經界享有盛名的李南雨(Namuh Rhee),他目前是KCGF理事長,也擔任延世大學客座教授,過去三十多年,他服務過美林、摩根大通(JP Morgan)及野村(Nomura)等投資銀行,是資深的銀行家。
李南雨對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深,也把他的心得寫成一本書「好股票壞股票」,目前這本書也在台灣出了中文版。書中談到投資人選擇標的時,除了要注意好公司或壞公司以外,也要明辨到底是好股票或壞股票。當然,決定好壞股票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公司治理好不好。
▲林宏文(文章作者)應韓國公司治理論壇(KCGF)之邀去首爾演講。
在李南雨教授的邀請下,我與KCGF成員及多家媒體做了一場分享,題目是談台積電公司治理,另外也應邀到延世大學與國際學生做一場交流,談的題目是台積電與台灣為何成功(Chip Champion—How TSMC and Taiwan Triumph ?),這個標題也是即將出版的《晶片島上的光芒》英文版書名。
獨董人數超過一般董事 上市櫃只有台積電、智邦
演講一開頭,李南雨教授就提到,從市值來看,十年前,三星市值是台積電的二倍,但如今台積電市值是三星的四倍。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很值得大家研究與討論。
我在演講時,將台積電的公司治理做了簡單介紹,從董事會如何開,到董事的組成、權責及報酬,還有專業經理人的績效評估、薪酬結構、人才選拔及升遷等。這些內容,在我受邀演講前也不是完全清楚,但為了做好準備,因此找了不少資料整理完成。
對於公司治理,張忠謀其實早年二十多年前在交大上一學期的課時,當時就很清楚地談到,他認為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要對董事會、董事與專業經理人的角色做明確的定義與規範。
張忠謀最強調的,就是這三者都要有獨立性,也就是要有獨立的董事會、獨立的董事,以及獨立的專業經理人。只有這三者都維持獨立性,才能達到卓越的公司治理境界。
此外,目前台積電十名董事中,獨立董事有七位,超過一般董事的三位,另外七個獨董中有六個外籍人士。董事會中的獨董人數超過一般董事,目前在台灣的上市櫃企業中,除了台積電之外,智邦也是獨董人數超過一般董事,目的當然是希望讓獨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獨董人數超過一般董事,對任何想主導公司決策的人,不管是大股東或經營團隊,都是一個很不容易的設計,因為獨董的權限很大,若人數超過一般董事,公司許多重大決策恐怕都要交由「外人」決定,這對很多擁有權力的人,是很大的靈魂考驗,但能如此做的企業,也代表主事者很有信心,想讓董事及董事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此外,國內除了台積電與智邦以外,像是聯發科、聯詠、瑞昱、日月光投控等大型科技公司,也都設有較多席次的獨立董事,例如聯發科八席董事,有四席獨董、四席一般董事。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台灣已有超過170家上市櫃公司設有4位以上的獨立董事。
公司治理好不好 取決「最關鍵的人」
其實,當董事會、董事及專業經理人都能維持獨立性時,公司治理才有機會步上正軌,這應該是很清楚的道理。拿三星電子對比台積電,三星電子公司治理很多問題的源頭,恐怕就是董事會不夠獨立。
例如,三星電子的集團交叉持股,由於實在太複雜,我都算不清楚到底李家擁有多少股權。若董事會及董事都具有獨立性,肯定是不會做出這種交叉持股的決定。當然,三星會進行如此複雜綿密的集團事業交叉投資,目的當然是為了李氏家族可以牢牢控制集團。
在進行提問討論時,大家提到目前三星電子的公司治理,幾乎大部分韓國人都很不以為然。例如,李在鎔是李家第三代傳人,也是目前三星電子會長(董事長),但很詭異的是,這位對三星電子擁有絕對權力的人,並沒有名列在三星電子董事會名單中。
這應該是最恐怖的一件事,因為一個可以做最後拍板決策的人,卻沒有坐在董事會中,這意味著三星電子董事會做任何討論與決議時,很可能只是做做樣子而已。難怪很多人會說,三星電子的董事會,似乎就是李在鎔操控的皮偶戲,這對三星電子的經營管理來說,絕對是很不利的。
▲KCGF論壇中,林宏文(右二)與KCGF理事長李南雨(左一)及另兩位貴賓李現益(左二)及JUNG In-Sung(右一)一起討論台韓公司治理議題。
不過,我也認為,公司治理有時候也不能只看表面上的制度。獨立董事或董事會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那位要負全責的人,不管這個人是擁有經營權的CEO,或是擁有主導CEO生殺大權的董事長或大股東,這位企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想要把公司帶到何處,才是公司治理能否落實的關鍵。
目前台灣很多上市櫃企業,有傳統家族企業投資主導的公司,也有專業經理人做最終決策的公司,公司治理到底好不好,都取決於這個公司最關鍵的人,想要把公司帶往何處。
此外,在談到李在鎔近幾年觸法及坐牢的事,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南韓的遺產稅高達六成,因此李在鎔在繼承父親李健熙持股時,需要繳很高的稅,但為了能夠有效繼承及掌控公司,他又涉及賄賂官員,才會出現這種結果。
相對於南韓遺產稅高達六成,台灣的稅率只有一成至兩成,這種稅額不是很高,相較於到海外進行避稅也需要成本,這讓很多人可以不用把資產移往海外,似乎也是有利有弊。
三星雖然落敗 韓國仍有可學習的地方
另外,在討論的過程中,大家也問到英特爾的情況。我也提出個人觀察,我覺得英特爾至今積弱不振,董事會該負很大責任。
這十多年來的幾位CEO,從2013年歐特里尼缷任後,接手的分別是科在奇、史旺及基辛格,但這三位都沒有做好,董事會沒有選到好人才是其中因素,更重要的是,董事會對公司發展的方向,以及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對英特爾的挑戰,似乎也都沒有提出較佳的提醒或警告,或是即使做了,但似乎都沒有起明顯的作用。
李南雨教授對於南韓的公司治理研究很多,對於大財團對韓國股市的影響,也投入相當多的研究,他認為,所謂的韓國折價(Korea discount),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財團折價(chaebol discount),因為韓國企業很多都以大財團主導經營。
近來,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上任,他也提到韓國折價的事,希望努力減少韓國資本市場被折價的問題。此次李南雨教授邀請我去演講,重點也是希望理解台灣在公司治理上的成績,以及有哪些作法可以做為韓國的參考。
我的想法是,公司在發展順風順水時,董事會的角色或許沒有那麼突顯,但當公司遇到逆風時,有沒有一個好的董事會,對公司的價值就很高,因為董事會能夠發揮的改變力量會更大。
而要做到這些,當然要靠多年來的積累,一旦公司遇到嚴厲考驗,平日又沒有好的董事會及公司治理的經驗積累,恐怕會是雪上加霜。
不過,我跟韓國朋友說,不必只是羡慕台積電,台積電是台灣的標杆企業,公司治理確實很傑出,但是,台灣企業治理不佳的企業也不少,類似像三星股東遇到的不滿與憤怒,在台灣企業所在多有。
其實,若不只看台積電與三星,事實上,韓國今年資本市場的整體表現,比台灣要好很多。截至上周為止,南韓股市今年大漲23%,但台股則是下跌3.5%,這其中關鍵是去年台股漲很多,今年川普2.0帶來的利空大增,導致很多大型績優股的表現都不如意。
此外,若觀察韓國市值前十大企業,三星市值下滑,但三星集團中的生技股表現突出,另外SK海力士市值也大增。至於南韓一些石化、鋼鐵、汽車等集團市值下跌,南韓傳統產業面對中國的挑戰,與台灣的傳統產業非常類似。
一位韓國朋友跟我說,他們不僅只覺得台灣很厲害,對中國的不斷超越,也相當警惕。他跟我說,「現在韓國還能領先中國的,只剩下三件事,半導體、K-pop(韓國流行音樂)及足球,其餘的行業幾乎都已經被中國趕過去了。」
過去,台灣很怕輸給韓國,如今台積電讓台灣可以暫時揚眉吐氣,不過,韓國即使半導體輸給台灣,但很多新產業發展的比台灣好,例如軍工產業,韓國已經站在世界舞台上,而這個產業台灣表現平平,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我想,台灣人還是要常常出去看看,多多學習別人的優點,韓國不是只有落敗的三星,還有不少可以讓我們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