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運的主要工程,台商看似缺席,卻在二標、三標市場,如建材、空調、比賽設備、資訊軟硬體等,大有作為。然而,他們追逐的是「北京全面更新的生活樣態與商業模式」,這其中蘊藏的商機,不會因奧運結束而告終。
筆者曾多次去那裡遊覽,既驚嘆社會主義建設速度下的「 北京奧運奇蹟」,卻也感慨,在那一片面積十平方公里、和台北市中正區差不多大小的「奧運特區」裡,台灣和台灣人的印記是淡薄的。那些大興土木中的各個主要工程,看不出有哪一座是台灣廠商承包的。
北京台資企業協會幹部陳先生解釋說,奧運主要工程大都是國際大標,中國國企和全球跨國企業搶標熱烈,台商規模相對小,又沒有政府背後支持,根本不可能標到這些工程。
化身無形賺配套錢
但若說台灣廠商完全被排除在北京奧運門外,那就錯了。陳先生告訴筆者一個鮮明的商機概念:「台商雖然搶不到大標,卻在二標、三標的市場裡大有作為,競爭力不可小看。」他所說的二標、三標,是指別人標到工程主體後,要找第二手的配套廠商,第二手也有可能再找第三手的配套廠商。
果然,近期以來台商在這方面是捷報頻傳。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家台商機械設備公司標到了「水立方」游泳館的立體停車設備工程。將來人們開車去看游泳比賽,免不了要使用台商安裝的停車設備。而游泳館裡的供水排水塑料管,也用了台商的產品。筆者有次到北京附近河北三河市燕郊地區去採訪一家台資塑料製品廠,他們總經理高興透露,已把產品賣進奧運游泳館工程。單一個游泳館,就有如此多的台商配套。
總的來看,台商製造的水泥、瓷磚、油漆、金屬製品、冷卻水塔、電子軟硬件等林林總總的產品,是北京奧運建設所不可或缺之物。
奧運場館以外的北京市政建設,台商也是處處著墨。有一批台資企業積極爭取供應北京市汙水處理、垃圾焚化等環保設備。連街上的綠化工程,也讓經營苗木銷售、造景設計的台商蠢蠢欲動。
服務業方面,台商則看好特色餐飲與旅遊服務。單單市中心的王府井大街已有台資新購併的四星級飯店,附近聚集了多家台式餐飲名店。至於旅遊服務,則見多家台資大型旅行社派出重兵進駐,展開布局。
奧運只是一個切入點
這場聚焦全球目光的北京奧運,引來台商三百六十行積極搶進北京市場,他們大都是鴨子划水,眼睛盯著的也不一定是奧運會場的商機。
「奧運生意其實不好賺。」在北京待了十幾年,政商關係甚好的台商李先生說,想供貨給奧運會的中外廠商太多了,其中還有不少廠商願意虧本供貨,以博得「奧運供應商」的美名,奧運生意和台商中小型企業其實交集不大。更何況,奧運會期只有十六天,為這十六天折腰,能得到什麼?眾多台商搶進北京,其實是另有所圖。
究竟圖什麼?筆者廣泛地接觸了北京台商,得到一個總的印象是,台商們在追逐一個「北京全面更新的生活樣態與商業模式」。這個新格調之中,蘊藏相當繁多的商機,而且是長久的,不會因奧運結束而告終。
很多台商相信,奧運會給北京人的生活觀念帶來徹底的變化,新觀念要求便捷、舒適、健康、節能、自然。這會帶動北京商業生態脫胎換骨,當然是台商落地生根發展的契機。
如台商建材業者,正在開發更有「冬暖夏涼」功能的尖端新建材,準備長期投放北京市場。
還有台商看中未來龐大的北京地鐵商機,準備搶攻路線上的自動販賣商機。其他像新型超商、賣場、健康美容院、休閒中心等,商機也在蓄勢待發之中。
以電子服務見長的台商,在這股潮流中自然不會寂寞。台灣電腦界元老張先生,在北京辦數位學院,要開發新型的數位服務系統,供應北京餐飲業使用。他認為,服務業數位化是未來北京商機的重要成分,也是台商充分發揮的園地。
跡象顯示,這一波到北京的台商,去奧運會場硬闖的並非多數,大部分是為了體察北京市場結構性變化而去,想從中找到切入點,及早搶占灘頭堡,做長期打算。對台商來說,奧運場外的商機比場內還熱呢!(本文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