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儲蓄險回不去了!你的錢該放在哪裡?保險業大變局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儲蓄險回不去了!你的錢該放在哪裡?保險業大變局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今周刊編輯團隊

聰明理財

今周刊攝影團隊

2020-06-23 10:53

56歲的趙媽媽,是任職於中央部會的公務員,她的先生任職於建築公司。趙媽媽目前已經擁有5張儲蓄險,其中4張已繳完,每年均可領回紅利,剩下一張10年期保單,每年要繳26萬元保費,還要再繳7年。

 

趙媽媽自陳是儲蓄險忠實信徒,母親曾因投資股票遇到「郭婉容事件」大崩盤慘賠,讓趙媽媽把出社會所賺的第一桶金,全部給母親應付融資追繳。從那之後,她就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結婚時,也與先生約法三章,股票、期貨等投機遊戲絕對不碰。

 

去年,趙媽媽的大兒子大學畢業、開始就職後,她有更多餘裕買儲蓄險,不過,她的想法卻有180度的大轉變。「我的一位同事父親因為失智,需要請看護照顧,每個月開銷高達5萬多元。雖然,我與老公的父母都很健康,但世事難料,而且,我的老公還是獨生子!」她計算,5張儲蓄險保單,預計未來每年可領回18萬元紅利,加上先生的退休金,每個月收入估計有11至12萬元。「但我們上頭還有4個老的要照顧,未來會怎樣很難說,想遠一點,還是覺得相當不安……。」

 

儲蓄險保單停賣 每年6000億保費尋求新出路

 

最近一年來,市場上大量的儲蓄險保單停賣,加上利率愈來愈低,讓趙媽媽下定決心:退休理財,不能光靠儲蓄險!於是,趙媽媽去年開始投資ETF,以往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她,開始認真研究高殖利率股票、ETF、REITs、債券型基金等,準備把儲蓄轉進這些商品內。

 

趙媽媽是台灣眾多儲蓄險保戶的典型寫照之一。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指出,儲蓄險在學理上並沒有精確定義,但大體是指「保障成分很低、以理財為主要目的之壽險產品,類定存保單就是代表。」儘管金管會沒有對儲蓄險保費有精確統計,「但每年5至6000億元的保費跑不掉!」彭金隆估算說。

 

令人情何以堪的是,台灣人每年保費愈繳愈多,保障卻是少得可憐。金管會統計指出,台灣平均每人年繳15萬元台幣保費,是美國的兩倍強;以2018年而言,總計有19.6萬保戶不幸離世,但平均每人領的死亡給付僅56.8萬元。講難聽一點,辦完後事所剩無幾,更遑論要照顧遺孤家人。

延伸閱讀

從光學走進半導體業 曾助台積電、艾司摩爾站上要角 林本堅再挑育才大樑 傳承「深思好學」心

2021-09-15

劉德音:別因薪水高就來台積電…想來要有2特質!為何台灣難有谷歌、SpaceX?他說跟「這」有關

2024-05-31

台積電要成為世界的台積電!劉德音80分鐘談6年磨練…面對國際情勢台灣是被動的,擔心之餘怎麼做?

2024-05-29

台積電、聯發科、鴻海掀搶人大戰!「台清交成」設半導體學院,能解決人才荒?

2021-10-13

林本堅院士的告白:在美國38年,為什麼我選擇在年近60歲那年,為了去台積電工作回台灣?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