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德國人工時愈來愈短的真正原因......

德國人工時愈來愈短的真正原因......

商周出版

個人成長

2014-07-09 15:19

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自由世界經濟裡,爭取高生產力和低成本的競爭非常激烈;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全球化推動著一個持續不斷且無法預見的變化,個人和社會被迫必須不斷調整自己適應新條件。

一開始,人類有很多時間,根據聖經裡對人類歷史的描述,因為神「在伊甸園面東的地方建了一座花園,把人安置在花園裡。」亞當和夏娃可以在花園裡隨心所欲,那裡沒有工作、戰爭和爭吵,疲憊也是多餘的,事實上那是天堂般的時期。直到後來,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園,此後,人類就沒有時間了,人類必須工作,為自身的安全打點一切。盛怒的神對著亞當大吼:「你會趴在地上爬行,土地終其一生吞噬著你的生活。」現在的聖經研究者發現,在天堂和被逐出天堂的故事中,描述出一個人類進入定居生活型態的寓言,也就是現今經濟體系的形成。

這個故事描述人類結束獵人和收藏人的生活型態──人類人口的增加無法再靠這種無法控制的方式過活,對於這種生活型態的轉換,當時的人類一定感受到挫折,因為從之前游牧民族般的狂野、自由、較為富裕的打獵和收集的生活型態,改變為累人的定居生活。從現在起,身為農夫的人類必須汗流浹背地為麵包打拚。

聖經上說,當亞當和夏娃的一個兒子打死另一個兒子時,痛苦才真正開始。牧羊人亞伯(Abel)去世,「農夫」 該隱(Kain)必須更辛勤工作。農夫該隱是新時期的人類原形,他工作勞累卻收成微薄,難怪剛轉變為定居生活的人類必須創造農業技術。該隱的生活非常困苦,他生性好鬥、暴力、嫉妒心重,這全都是新時期的人類特性。
 
對農夫的生存而言,財產──土地和種子──是最重要的。在之前的樂園時期,財產的角色只扮演有限的重要性,但現在卻攸關他們是否能夠生存的重要條件。在這個世界裡,悠閒和溫和的性格幾乎沒有存在的空間,人類為生存爭得頭破血流,與大自然抗爭,與其他人類競爭。然而,人類並沒有因此沉淪於混亂和飢餓當中,相反地,被逐出伊甸園的人類反倒被激發出無比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被烙印上記號的該隱真的完成了一些大事:該隱離開「耶和華的面」,來到「伊甸東邊」的挪得之地(Nod),當時的文化歷史已經相當蓬勃:「該隱與妻子同房,後來妻子懷孕,生下兒子以諾(Henoch)。」該隱建立一座城,並以兒子的名字命名。故事繼續下去,該隱成為許多種族和職業的鼻祖。他建立了「築帳棚,畜養牲畜」的種族(游牧民族),他的後代有「齊特琴和吹笛子的演奏者」(美妙的音樂藝術),此外還有﹁礦石匠和鐵匠「手工藝」,他對人類有無限的貢獻:建了一座城、建了許多種族和職業,這樣的貢獻可謂空前絕後!

時間短缺,因此時間就是金錢。生活來自工作,來自汲汲於財產以及來自於對財產的捍衛,這就是這個世界,有別於伊甸園的世界。

伊甸園外的世界?當今的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也正在經歷類似的震撼體驗,那是另一種形式的逐出伊甸園,被一把推進危機四伏、惡劣又緊張的世界。現今的生活條件當然不能與公元前兩河流域時代相提並論,但我們也正在經歷一個眾人認為每下愈況的徹底轉變,悠閒和舒適的時代已經結束,競爭激烈、多重短缺的時代開始了。以某種方式來看,全球化以及人口發展頹勢結束了天堂般的時期,二次大戰的災難和重建的前幾年艱辛時期過後,新時期開始,人類擁有的物質大增,連可支配的時間也大大增加,工作時間縮短,職場導入一週工作四十個小時,有些地方甚至縮短為三十五小時。

週休二日以及四到六週年假在西歐是標準配備,更甚的是,求學時間越來越長,尤其是大學生,退休狀態卻越來越長,但退休者的生活水平不會緊縮。德國人平均在五十九歲退休,安排得宜的人可以在二十幾歲時,經過漫長的求學生涯之後,進入職場工作,然後在五十幾歲時退休,近八十年的歲月裡大約只工作三十年。如果這之間遭逢失業,德國人仍然有滿不錯的生活津貼,至少確保擁有平日生活的一半水準。

還有更棒的,現在做家事一點都不難,自動化洗衣機取代洗衣板和煮衣大水桶,吸塵器取代了掃把和雞毛撢子,洗碗機讓你不用手洗和擦乾,有了中央暖氣,人們再也不用拖著重重的煤炭,為了在爐子裡點火搞得自己蓬頭垢面,微波爐和熟食服務讓你在幾分鐘時間內輕鬆上菜(味道雖然不是那麼美味),煮一頓飯不用花上幾個小時,買菜只需要到一家超級市場就能買齊,不用到菜市場或自己辛苦種菜。以前的人每天需要花上好幾個小時維持衣物和家裡的乾淨、生火、買菜和煮菜,現在完成這些家務只要一丁點的時間,節省了很多時間。

免除了這些繁重家務的輕鬆下,現代人也不用花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在照顧孩子和長輩上,因為他們沒有很多小孩,且對於廣大的中年人口,也只有相對少數需要照顧的老年人。而且照顧問題逐漸由國家成立的專業機構接手。表面看來,我們現處的世界以及現今大多數人認知的世界──二十世紀的七○到八○年代 ── 在內涵上已經非常接近伊甸園了。我們享有比上一代還多的安全感,但無法斷定下一代過得一定比我們輕鬆。不要再開玩笑了嗎?然而這種沒有艱苦生活的那一面,只有追求享樂的「休閒社會」已經落伍了。

因為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自由世界經濟裡,爭取高生產力和低成本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個人都要面臨這個競爭,透過更多的工作、進修和再開發;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全球化推動著一個持續不斷且無法預見的變化,個人和整個社會被迫必須不斷調整自己適應新條件──這是耗時、費力又惱人的麻煩事;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人口發展的頹勢造成不佳的人口族群配置組合,只能透過高度生產力和更長的工作時程來緩和,因此「退休」時間也會明顯縮短;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需要幫助的老人人口遽增,老人照料問題造成社會福利系統的負擔,未來數十年後,可能只有私人的照顧系統,如透過朋友、親戚和鄰居等非正式管道或慈善團體等正式管道,才能填補這個漏洞。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對很多人而言,國家安全系統只能提供最低限度的支持保障,無法達到保障生活標準的水準,對很多人而言,工作是絕對必要的。
 

時間配置的重新思考與重要性

每隔幾年,統計人員就會對德國市民進行問卷調查,詢問他們如何運用一整天的時間?如何運用可支配的時間?德國統計局於二○○一和二○○二年間,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德國有很多人顯然不知道該如何運用時間。平均而言,德國人(十歲以上)是這樣度過一天二十四小時的:三個小時工作或學習,三個半小時處理家務或義務性事務,兩個小時為私人接觸和約會時間,四個小時從事自己的興趣、運動和看電視、看DVD,約三個小時用在吃飯和身體保養上,剩餘的八個半小時則拿來睡覺。

「終身學習」這個標語已經不再那麼熱門了,事實上,成年人幾乎不會再花時間在進修上;二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的族群每天平均只花費十九分鐘在進修上,但如果這年齡族群還在就學,這個數字會再增加,四十五歲以上者,就幾乎不花時間在進修上。
 
相較於九○年代,德國人工作的時間明顯較少,不管是有薪職或無薪的事務皆然。研究的專業人員表示:「因此當時的德國擁有較多的休閒和較多屬於私人空間的時間,如吃飯。」
這並不只是因為工作時間減少,也是因為求職競爭較低之故:過去職場上相對比較少人,他們並不是將多出來的時間用在完成其他社會任務上,而是擴展更多自己的休閒時間。不僅與過去歷史的比較,與其他國家相較之下,德國還是略勝一籌,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報告,只有芬蘭擁有比德國人多的時間。而在求職競爭較高的國家則相反,如英國,九○年代的英國人平均每天多工作半個小時。

有趣的現象是,在上述的統計中還隱藏著「無薪工作」的項目,從德國人花費在無薪工作的三個半小時中,大部分時間花費在家事和花園事務上,大約兩個小時以上(女性)或一個小時半(男性)。其餘的四十五分鐘,德國人花費在購物上,照顧家庭人員的時間約只佔十五分鐘,德國人只花費少數時間在慈善工作或其他家庭之外的非正式慈善工作上。工作、教育、名譽職務、照顧老小──這些所有加起來佔不到德國人日常生活的六分之一,這表示,德國人還有巨大的生產潛力有待開發。但在平均值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差異,有工作者之中,有人一星期工作超過五十小時,大多數從事領導階層職務者,一週的工作時數甚至超過這個數字。

統計數字顯示,在國際上的比較,德國人比較少看電視,也比較好交遊、比較健談。在這個議題上,經濟研究專家寇內歐(Giacomo Corneo)提出「孤獨的休閒」(solitary leisure)
和「合群的休閒」(social leisure)之間的差異性。在一次調查中,他發現,看電視是富裕國家花費最多時間的休閒活動型態,與工作量的多寡息息相關。工作年平均量越多,待在電視機前的時數也越多,因此花較多時間在所謂的孤獨的休閒上。美國是富裕國家中工作時數最長的國家,平均每人花費在看電視的時間,高達每年一千五百多個小時。工作越久,看電視的時間越長,這個情形同樣也發生在英國、日本和希臘。反之,工作時間短的國家,如德國、荷蘭和法國,人們在電視機前的時間較少。北歐地區的情形跟其他國家的統計結果相反:瑞典人工作時間長,但也鮮少看電視。

現在的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比九○年代初期還多,顯然人們喜歡這樣的生活型態:百分之五十的德國人希望擁有更多的私人休閒時間,只有百分之五的德國人表示,情願減少休閒時間。是因為德國人太懶惰了嗎?幾年前,我曾經針對這個題目,發表了一篇文章,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討論。斬釘截鐵回答「是」的人表示,只有工作的人,才有價值。我曾經訪問過美國時代經濟學領域裡享譽盛名的專家哈莫梅希(Daniel Hamermesh),以下為訪談部分內容節錄:

問:哈莫梅希教授,您是否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德國人平均工作的時間那麼短?
答: 現在的德國人有不同的時間調配方式,問卷結果顯示,德國人在家裡工作的時間增加了,打掃、整理花園、改裝汽車等。德國人也很愛度假,不管是哪個季節,德國人度假的人口總是比美國人多,雖然美國人口是德國的三倍。
問:德國平均一年有六個星期假,美國只有兩週。到底哪一方該調整呢?
答: 我們美國人已經瘋了,甚至連日本人都不像我們那麼瘋狂。
問:身為經濟學家,您不認為減少工作量是個問題嗎?
答: 那怎麼會是問題呢?你們德國人花較多時間在家裡工作,我們美國人用錢購買服務,這哪有好不好的問題?如果你們德國人想工作少一點,也沒什麼大不了,但顯然地你們的主管對於這樣的發展似乎憂心忡忡。
問:難怪,德國逆向的工作效能降低了經濟成長和生產力的進步。
答: 那又怎樣?以經濟學者的角度來看,我不在乎經濟成長與生產力,我在乎的是,人們過得怎麼樣。如果百姓決定擁有較多的休閒,那表示這樣的生活才能讓他們過得愉快些。
問:哈莫梅希教授,您覺得我們德國人會越來越懶惰嗎?
答: 毫無疑問地,德國人在不工作這方面是冠軍,而我們美國人老是工作,在職場競賽中搞得筋疲力盡,看來德國人重視文化甚於經濟。

這是個自由的世界觀點,然而工作量和富裕之間關係的理解早已經改變。改變的並非時間運用的統計數字,而是社會的氣氛,減少工時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一週工時三十二小時和六十歲退休,幾年前還是德國工會極力推動的目標,但現在已經鮮少有人討論。德國人不再想要少一點工作,而是希望更多工作。二○○○年以來,實際工資減少以及害怕失業降臨在自己身上等兩大因素似乎已經發揮作用。
 

回歸工作的需要性

過去德國人花了很長一段路才來到休閒天堂王國,一八七○年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前久,根據經濟歷史學家安格.麥迪生(Angus Maddison)的計算,德國人平均每年工作三千小時,之後德國企業職工的工作時數減半,二○○六年為一千四百五十六小時,勞工和政府官員甚至只剩下一年一千三百五十五個小時。這樣大舉將工作逐出生活的趨勢,過去發生在所有的富裕國家裡,只是德國的情形和其他地方相較起來比較明顯:現在德國是全世界工作時數最少的國家。

一八七○年到現在,德國工作時數不斷下降,是因為同時期驚人的經濟成長所致:每一名企業職工的經濟成效不斷揚升,雖然工作時數減半,但每人的成效提升了十倍!美好的狀態,對吧!這是怎麼辦到的呢?德國富裕情況的擴張主要歸功於兩種發展:第一,工業化帶來的生產力改革,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前幾十年。一九五○至一九七三年間,德國工作生產力(每一個工時的價值創造)每年增加百分之五點九,造成空前的進步。相較之下,一八七○至一九一三年間首度全球化階段,這個項目的成長僅達百分之一點六。一九七三年後,生產力成長率下降百分之二點四,之後更是大幅降低。

第二,自十九世紀末期以來,由於出生率持續下滑,同時人類壽命增加,人類身體越來越健康。此外,女性就業率提高。這樣的人口發展變化,使得一八七○年至今,就業人口數量約增加了一倍,事實上,這個過程也同樣發生在其他西歐國家。
 
生產力爆發加上人口發展,帶領人類順利地進入經濟天堂──錢多、事少,又有閒,這些有利因素的交互作用,深深影響德國人對工作與休閒的看法。然而現在條件已經根本地改變了,人口發展大浪破滅,具生產力的年齡層人口驟減,以致未來越來越少的就業人口必須負責照顧與日遽增的小孩和老人人口。有些人以為,這巨大的額外照料負擔可以透過生產力成長來平衡,但其實是天方夜譚。二十世紀的五○和六○年代已經過去了,如果未來幾十年後,人們每年每小時的工作成效可以成長百分之二的話,就很令人偷笑了,因此未來人們必須增加工作時數。如此一來,到底是每天或每週工作時間增加或度假時間減少,似乎已經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有多少有能力工作的人,否則很難維持富裕。

事實上, 有些情況正在改變, 平均而言, 德國人的年工作時間已經明顯縮短:一千三百五十五個小時,相較於八○年代中期,幾乎少了三百個小時,比奧地利少了一百五十個小時,比美國少四百五十個小時,比波蘭少六百小時。其實德國的平均年工時是被德國境內較高的兼職比例拉低的。例如,根據工作市場和職業研究中心(IAB)的調查,德國企業合約規定的每週工時已經提高為每週三十九點四個小時。此外越來越多年長者願意工作,也順利找到工作,根據德國經濟研究中心(DIW)估算,一九九六至二○○六年間超過六十歲以上職工的就業率提升至百分之六十,德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發展的原因在於年長就業人口工作態度的改變──人們想要工作,也是因為提早退休會造成退休金大幅縮水的結果。德國經理人雜誌(managermagazin)針對大學畢業生與年輕領導階層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德國高學歷的職場新鮮人幾乎都願意增加工作時數和分量。

這樣的發展真令人雀躍,因為九○年代中期以來,德國深陷於長期的危機當中,德國在國際職場世界裡節節敗退,雖然外在條件已經改變,但災難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工作的人數少,因此單位工資成本提高。於是企業不願意在德國投資而轉往他處,於是生產力成長又繼續下滑,工資不可能提高,失業率隨之升高,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毀滅性的機制必須被扭轉回來,尤其是人口發展急遽頹勢的情況下更該如此。

多變的時代,不僅個人被要求更具適應力,連社會整體也應該隨時調整,快速轉變的時代裡,時間的短缺不僅發生在個人,也發生在集體單位,企業、國家、社會都必須因應環境條件自我調整,從德國的範例明顯可以看出來,當集體單位的適應力消失,個人的適應負擔就越大。(本文選自第三大短缺,陳若雲 整理)
 
 
作者︰亨利克‧慕勒 (Henrik Müller)
為國民經濟學家博士,目前擔任德國《經理人雜誌》(ManagerMagazine)總編輯,作品獲獎無數。同時主寫「慕勒世界」部落格,並發表多本著作,其中包括《歐元方針》(Kursbuch Euro)、《經濟錯誤》(Wirtschaftsirrtümer)以及《經濟要素:愛國主義》(Wirtschaftsfaktor Patriotismus)等作品。
 
出版:商周出版(2014年3月)
 
書名: 全球七大短缺:經濟為何難以復甦?我們如何面對威脅並從中找到商機?

目錄: 
 
【前言】全球三大趨勢下的短缺
 
第一部  七大短缺
 
第一大短缺:人口
未來,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不再是:人口不斷增加,人類該如何確保合適的生活品質?而是越來越少的具生產力的人口,該如何確保或甚至提高生活品質?
 
第二大短缺:靈魂
中國、東歐、印度或越南,藉著低價不斷複製北美和西歐一樣的東西,試圖在開放的世界經濟裡佔有一席之地,結果造成整個世界充斥著粗俗的便宜商品。
 
第三大短缺:時間
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自由世界經濟裡,爭取高生產力和低成本的競爭非常激烈;時間越來越短缺,因為全球化推動著一個持續不斷且無法預見的變化,個人和整個社會被迫必須不斷調整自己適應新條件。
 
第四大短缺:能源
短短幾年間,世界能源市場的前景急遽改變,但並非因為世界超乎意外地快速發展,而是因為全球化的進行比樂觀主義者的預期還要成功。突然間,能源成為全世界最大短缺品!
 
第五大短缺:權力
全球化使得地球上的權力開始分散,從一個井然有序的世界,變成一個一望無際的混亂平地。過去堅如磐石的市場和權力地位,現在變成可爭辯的。美國和歐盟必須與中國、印度、巴西、俄國競爭,原本靜止的結構變成了一條全球大河。
 
第六大短缺:土地
二○○八年初,地球較為貧窮的地區爆發了饑荒危機,國際專家預言很多農產品的價格將持續上漲,因此,農地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土地將面臨短缺,一地難求,而這只是開始而已。
 
第七大短缺:水
全球水資源的危機現象不全然由於可怕的氣候變化,或是新自由主義的結果,而是因短視政策和錯誤管理,以及人類過去和現在對水資源剩餘的嚴重錯覺。
 
第二部:七種美德
哪種價值、行為和能力可以讓人類輕鬆地因應七大短缺?本書第二部分「七種美德」,代表新時代的日常倫理,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它們也代表徹底摒棄目前的惡習。
 
第一種美德:工作
第二種美德:節儉
第三種美德:創新
第四種美德:團結
第五種美德:開放
第六種美德:合作
第七種美德:根源性
 
【尾聲】具挑戰的未來

延伸閱讀

一場大病讓他半聾半盲,導演曲全立卻謝天「讓他用右眼讀故事」,推台灣超人繪本教孩子面對困難

2023-07-05

出生差點被賜死、35歲罹腦瘤剩6個月可活…導演曲全立不惜賣掉7間房 巡迴偏鄉播3D電影

2022-03-18

台灣首席3D導演曲全立:「希望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超人」

2023-06-29

「站在浪頭上,我就可以生存!」 導演曲全立自學3D獲好萊塢大獎,在孩子心中種下夢想種子

2023-09-07

35歲得腦瘤被判命剩半年,曲全立闖關活下來「要拍100個超人」:有人把一生賺的都捐,你可以嗎?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