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與台灣同樣緊鄰極權勢力…30年前立陶宛人賭上一切爭取獨立 他們如何全力捍衛民主、硬頸自立?

與台灣同樣緊鄰極權勢力…30年前立陶宛人賭上一切爭取獨立 他們如何全力捍衛民主、硬頸自立?
2019年3月11日,立陶宛民眾舉著巨幅國旗走上街頭,歡慶宣告脫離蘇聯獨立29周年。

今周刊編輯團隊

國際總經

達志

2021-09-26 20:36

一直到現在,薩卡利埃內(Dovilė Šakalienė)都還清晰記得那個溫暖的夏夜,曾以政治犯身分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祖父在她耳邊說:「孩子,我本來以為要一直等到妳的兒孫輩,才有機會見證立陶宛重新成為一個自由國度,但這一刻我突然感覺,在我有生之年,也許還能看見立陶宛獨立。」

那是1989年8月23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50周年,200萬名波羅的海3國(編按: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民眾,手牽手組成一條長達600多公里、連結3國首都的人鏈「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沿路上,人們唱著各自的國歌、手舉母語標語和國旗,向全世界展現3個種族文化相異、卻有著遭蘇聯兼併共同命運的小國,追求獨立的決心。

 

當時才剛滿11歲的薩卡利埃內,跟著家人,全程參與這場改變波羅的海3國命運與冷戰國際秩序的和平示威;32年後,她的身分是連任兩屆的立陶宛國會議員,曾因譴責中國政府在新疆侵害人權而遭制裁,但提起當年回憶,語氣仍活脫是個深受震撼的女孩:「那是難以置信的重要一刻,我開始相信只要堅持理念與價值,即使沒有強大的武力,也能達成困難的目標。」

 

 

愛自由的人應互相關照 從香港、白俄羅斯到台灣 它全力相挺

 

女孩的國家沒讓她失望,1990年3月,立陶宛在首次完全自由選舉組成的新國會開議當天,決議「收復主權」。其他也想擺脫蘇聯掌控的加盟共和國,雖也紛紛發表主權宣言,但最「躁進」的立陶宛,獨自承受蘇聯最嚴厲的經濟封鎖與文攻武嚇。當年人口僅370萬的小國始終沒有退讓,一直撐到1991年8月蘇聯政變,蘇聯共產黨經一番內耗後,再也奈何不了境內分離勢力,其他國家才紛紛宣告獨立。

 

波羅的海3國,尤其是立陶宛挺身對抗強權,最終實現獨立的歷史,30年來激勵了無數追求民主自由的團體組織;對於在全球各地為相似理念奮鬥的人們,立陶宛人也從不吝於表達支持。

 

「立陶宛宣布獨立後,一直等待西方世界聲援,但一開始沒有任何大國明確支持,第一個承認我們的,是比我們還小的冰島,但被人承認的感動,我們永生難忘。所以就算立陶宛只是小國,也一定會用行動支持追求民主自由的人。」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對《今周刊》說。

 

2019年8月23日,香港民眾仿效30年前的波羅的海之路,沿著港島與九龍地鐵路線,串起45公里的「香港之路」表達反送中運動訴求。當天也有數百名立陶宛人,在首都維爾紐斯跨海聲援,現場還遭疑似由中國大使館策動的中國籍人士破壞滋事。

 

隔年,白俄羅斯大選由強人總統魯卡申柯在爭議中連任,反對黨領袖則流亡立陶宛。8月23日當天,超過5萬名立陶宛人又串起一道由維爾紐斯延伸到白俄羅斯邊界的30公里人鏈,支持鄰國的民主運動。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不僅親自出席,還公開對白俄羅斯人喊話:「失去自由的國家最珍惜自由,這就是為什麼立陶宛毫不遲疑全力相挺。」

 

「珍惜自由」,也是立陶宛與台灣,近期關係快速升溫的理由。

 

今年6月22日,立陶宛外交部長格比亞魯斯.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推特上宣布,將捐贈台灣2萬劑AZ疫苗,除了是回報先前台灣捐贈口罩的善意外,更是因為「熱愛自由的人,應該互相關照」。1個月後,外交部長吳釗燮表態將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是歐洲第1個以「台灣」為名的使館,立陶宛外交部隨後也證實將於台灣設處。

 

▲獨立後的立陶宛,不吝聲援理念契合的夥伴,今年對台灣捐贈 疫苗時也強調,熱愛自由的人應該互相關照。(圖/Ministry of Health Lithuania提供)

 

與台親近遭中國打壓 立陶宛總統:捍衛民主價值絕不改道

 

同意與「台灣」互設代表處,毫不意外地觸怒了中國。8月10日,中國外交部以立陶宛公然違背兩國建交公報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為由,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同步召回駐中國大使。除了外交手段,中國還以中斷鐵路貨運、嚴加檢驗立陶宛進口商品等非關稅貿易障礙,對立陶宛施以經濟制裁。

 

但立陶宛並沒有因此屈服,諾賽達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直言,立陶宛堅守的原則與價值,有時不太受鄰國或其他國家歡迎,「我們十分了解這不是最簡單的路,但我們就是無法改道而行。」

 

「不斷在國際上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逼迫別人不能用『台灣』這個名字、不讓台灣人決定自己的前途⋯⋯,這一切都讓我回想起立陶宛曾經受過的壓迫。所以,我完全支持台灣發出自己的聲音,自行決定要與中國發展什麼樣的關係。」薩卡利埃內解釋自己與許多立陶宛人對台灣的處境都感同身受,絕不可能站在蘇聯本質相近的中共那邊。

 

外交部也分析,台灣與波羅的海3國均有面臨大型獨裁國家威脅的相似經驗,而台灣的民主發展廣受肯定,因此3國國會均設有友台小組,定期組團訪問台灣。

 

身兼「台灣與波羅的海三國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的立委邱志偉,曾在2002年獲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等校聘為客座學者,在當地講授「台灣民主化與兩岸關係」。他回憶,當年的立陶宛學生對蘇聯時期的高壓統治仍記憶猶新,特別關心台灣如何防禦中共侵略企圖,以及同時實現民主與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

 

然而,立陶宛在中國壓力下,仍堅定支持台灣,除了單純的意氣相投,也包括地緣政治、國安戰略與經貿利益等現實因素。

 

蘇聯時期的屈辱歷史,以及對於再遭俄羅斯兼併的危機意識,使身處地緣政治第一線的立陶宛,在獨立後,毫不猶豫地選擇向以美國與西歐國家為首的「自由世界」靠攏。2004年,先後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與歐盟,其中立陶宛政府2003年在國內舉行的入歐公投,更獲得高達9成的民意支持。

 

無畏經濟制裁有美撐腰 不依賴敵國貿易 力求出口市場多元化

 

「立陶宛最大的國安威脅來自俄羅斯,而俄羅斯與中國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因此中國是『立陶宛敵人的朋友』;另一方面,北約是立陶宛國安的重要屏障,美國又是北約支柱,近來美中關係轉為全面對抗,讓中國成為『立陶宛朋友的敵人』。兩相對照,立陶宛與中國關係的走向就非常清楚了。」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副教授魏百谷從國家安全角度分析。

 

在經貿領域,中國能施加的壓力也相對有限。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20年,立陶宛與中國貿易總額約23億美元,其中立陶宛從中國進口18.1億美元,對中國出口僅4.9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超過13億美元。據立陶宛財經媒體《立陶宛企業》統計,去年中國僅為立陶宛第22大外銷市場,在在看出立陶宛在經濟上並不特別依賴中國。

 

今年5月,立陶宛甚至片面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歐、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並強調與中國合作沒有獲得任何正面效益。薩卡利埃內則說,中國雖非立陶宛的主要外貿夥伴,但中國自今年8月以來祭出的報復手段,對部分企業仍有毀滅性的影響,例如往來歐亞提供貨運服務的公司,以及幾乎百分之百鎖定中國市場的木材家具業者,都已經感受到衝擊,必須另謀出路。

 

但一位台灣涉外官員透露,台灣企業對高品質的立陶宛木材、家具一直很有興趣,只是這些產品出口到中國的貨運成本較低,過去一直被中國買家壟斷,未來若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反倒有助於立陶宛企業拓展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潛在市場,分散風險。

 

宣布獨立30多年的立陶宛,早就理解在經濟上過度倚賴單一市場的負面影響。

 

「立陶宛當年宣布獨立之後,蘇聯切斷電力、石油供應,讓立陶宛工業生產幾乎停擺,連一般家庭生活也出現困境。當時我們就知道,想要獨立自主,就不能依賴外國,尤其是敵國的天然資源,貿易也是一樣道理。」馬爾德基斯說,「我們不反對和俄羅斯做生意,但希望市場盡可能多元化(diversify)。」

 

儘管早有不能仰人鼻息的意識,但蘇聯解體後,立陶宛經濟依舊高度仰賴來自俄羅斯的直接投資、能源供應與貿易市場,直到1998年俄羅斯發生債務危機、盧布大幅貶值,嚴重衝擊立陶宛經濟後,才讓立陶宛更加積極「脫俄入歐」,加速與西歐市場的連結整合。

 

魏百谷指出,就單一國家(不包含歐盟整體)而言,俄羅斯至今仍為立陶宛最大貿易夥伴,但無論進出口比重都已低於15%,立陶宛對德國、波蘭的貿易比重則逐年提升。

 

在能源政策上,台灣外交部觀察到,立陶宛不願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在不凍港克萊佩達(Klaipeda)建置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自瑞典進口天然氣;這座接收站於2014年啟用,2016年立陶宛由瑞典引進的天然氣總量就已超越俄羅斯,但立陶宛為了分散風險,2017年起進一步向美國採購天然氣。關於用電,立陶宛預計在2025年將國內電網全面連結歐盟電網,往後將不再由俄國輸入電力。

 

「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真的很貴,但只要我們分散風險,俄羅斯政府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就再也無法操弄、威脅我們。」馬爾德基斯說。

 

秉持著「市場愈多元愈好」的原則,立陶宛當然期望能與台灣發展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而加入歐盟以來,人口不斷外移的立陶宛,更期盼台灣的高科技產業能前進當地投資,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減緩人口萎縮的趨勢。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阿爾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立陶宛在台代表處的主管單位將是經濟暨創新部,而立陶宛有興趣與台灣在資訊科技、金融科技、自動化、生物科技等領域合作。

 

開啟與台經貿新頁 從科技、金融到酪農業 擴展互利合作

 

兼管波羅的海3國業務的駐拉脫維亞代表黃鈞耀分析,立陶宛的雷射科技產業附加價值極高,這項技術是工業4.0的重要基礎,台灣高科技製造業也將大量使用,兩國可以在該領域相互投資整合。此外,立陶宛是歐洲第2大金融科技中心,有助於台灣金融科技業者拓展歐元市場。而占立陶宛國內生產毛額(GDP)2%的醫療生技產業,也有機會成為台灣前進歐盟市場的基地。

 

外交部則進一步指出,立陶宛地勢平坦,農業與酪農業發達,而台灣可耕地有限、每年進口大量外國農糧產品,雙方也有互利互補空間。

 

但立陶宛人非常清楚,光是經濟自立,不足以維護國家安全與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必須擁有堅強的國防戰力,才能嚇阻以俄羅斯為首的外敵威脅。

 

立陶宛國會於2017年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明確指出:「只有安全的環境,才能確保成熟運作的民主憲政秩序、永續的經濟成長,並保護人權與自由⋯⋯。而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是具有公民意識的公民,準備好在危急情況下為國防做出貢獻。」

 

蘇聯時期的立陶宛不被允許建軍,也無權指揮駐紮境內的蘇聯紅軍;1990年,立陶宛宣布獨立後,蘇聯多次在當地舉行軍事演習,試圖將情勢上綱為武裝叛亂。立陶宛政府自知開戰毫無勝算,堅持非武裝抗爭。1991年1月13日,蘇聯軍隊攻擊維爾紐斯電視大樓,造成13名手無寸鐵的立陶宛人死亡、上百人受傷,蘇聯為此飽受國際譴責,才不再動武。

 

▲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發生武裝衝突後,立陶宛朝野政黨一致同意恢復廢止7年的徵兵制,強化國防實力。(圖/達志)

 

從獨立運動獲啟發 民主得來不易 大敵當前重啟徵兵制

 

完全獨立後的立陶宛重新建立國防軍,在加入北約與歐盟後的2008年,一度取消徵兵;但同年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共和國因領土爭議爆發戰爭,2014年俄羅斯又出兵從烏克蘭手中「收復」克里米亞,勾起立陶宛人與蘇聯紅軍對抗的沉痛記憶。2015年5月,時任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Dalia Grybauskaitė)果斷宣布恢復徵兵計畫,請求國會立法同意。

 

立陶宛國會完全支持這項政策,以112票贊成、5票棄權、3票反對的懸殊差距,通過恢復徵兵的法案。目前,立陶宛國防軍每年大約徵召4000名18到23歲的役齡男性,入伍服役9個月。

 

「對於要不要恢復徵兵,我們有過一些討論,但談不上辯論,因為『沒有人能代替你保衛自己的國家』,是跨越黨派的共識。」馬爾德基斯輕描淡寫地說,「雖然加入北約,讓立陶宛的安全多了一些保障,但不要忘了,當敵人入侵時,站在第一線永遠是你自己,你要先撐下去,才能等到盟友的援助。」

 

除了徵兵,立陶宛國會還通過法案,約束政府國防預算必須達到前一年度GDP的2%,未來門檻更將進一步提高到2.5%。「我最在意的議題是促進人權,但國家如果被占領了,還有可能維護人權嗎?」薩卡利埃內解釋。

 

「我們支持台灣,也是在支持自己,因為民主自由國家與獨裁政權一直在激烈對抗。如果台灣屈服在中國的極權之下,很可能成為第1塊多米諾骨牌,造成連鎖效應。」馬爾德基斯不禁握緊雙拳,「我們習以為常的民主,300年前還不存在,可見民主不會自然發生,必須用力爭取、捍衛。」

 

30年前,立陶宛人賭上一切爭取獨立,成為驅動蘇聯解體的第一塊骨牌;30年後,他們願意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自由社會,付出一切代價。這個硬頸的波羅的海國家,不只是台灣的盟友,更值得台灣學習借鏡。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

延伸閱讀

你怎能不愛立陶宛? 區區280萬人小國 為台灣頂住中國壓力 原來北京超care是擔心「這檔事」!

2021-09-24

除了捐贈台灣2萬劑疫苗 立陶宛還做了這2件事 讓中國怒嗆:圖謀不會得逞!

2021-06-24

立陶宛宣布將捐台2萬劑AZ疫苗 總統府:波羅的海的友誼彌足珍貴

2021-06-22

勞保年金給付調幅創新高,90萬勞工準備收錢!每月多領「這麼多」…何時請領退休金最划算?

2024-03-24

勞工退休金VS勞保老年給付,有什麼不一樣?拆解勞退新制的計算方式:簡單1招,最大化自己的退休金

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