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中國:不是在崛起,是在清倉—一個供應鏈現場管理者的親眼見證。
這段時間,我反覆看了一部財經影片,主題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批評中國正在「輸出通縮」,把中國的經濟問題轉嫁到全世界。
我點頭如搗蒜,因為—這正是我在現場看到的真相。
中共不是在宣戰,它是在清倉
中國這一波出口攻勢,看起來像是一場經濟戰,但我更願意稱它為:最後的存貨大拍賣。
你如果像我一樣,長期觀察亞洲製造業的前線,就會知道—這根本不是什麼擴張策略,而是一次國家級的出清行為。
中國不是要稱霸世界,它只是想撐住自己那口氣。
我親眼看到:
——電動車補貼一路砸下去,價格殺到見骨;
——太陽能板傾銷全世界,害得不少本地產業一夜崩盤;
——鋼鐵、水泥、五金、家電,什麼都往外倒,能賠就賠;
——中國工廠大舉移入東南亞,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的身份洗產地,假裝「非中國貨」繞過美國封鎖。
這不是自由市場的正常邏輯,這是我在製造業十幾年來,第一次看到整個國家像一家爆倉企業在拼命出清庫存。
這不是正常的競爭,是一場敗局中的掙扎
影片裡提到的數據我都查過:中國五月出口成長僅 4.8%,但對美國的出口持續大減,新增貸款數字連兩月低於去年,M2 雖然爆增,但資金幾乎都流向政府,民間根本拿不到錢。
表面上貨幣充足,實際上經濟已經窒息。
最重要的是:這不是靠市場力氣拚出來的,而是靠補貼、靠掩蓋、靠灌水硬撐。
但補貼是會用完的,產能是會爆的,信任是會崩的。
現在的中國,我只看到一個關鍵字:寒意。
「中國市場很大」這句話,是一種幻覺,也是一帖毒藥
我真的聽過太多次這句話,從官員到企業主,到媒體評論都在說:「中國有14億人口,只要能打進去……」
問題是,那根本不是一個你能「打進去」的市場。
你進去了,會發現那是個巨大的泥沼。
你投入研發,他抄你技術;
你投資品牌,他拆你產品;
然後他用五分之一的價格反賣給你市場;
你的法規保障?合約條款?通通是擺好看的。
最後的結果,是你被吃乾抹淨。
這不是交易,這是消化你、消滅你、替代你的過程。
通縮、內卷、去信任化:中國經濟的末路
我看見的中國經濟,是這樣的循環:
產能過剩 → 價格崩盤 → 企業倒閉 → 裁員失業 → 內需崩 → 政府補貼 → 更大產能 → 更慘價格
這不是成長,是系統性的自我消耗。
而這些代價,正在轉嫁到整個亞洲,在泰國,我認識的幾間本地企業,都被中國低價貨逼得喘不過氣,利潤消失、研發凍結、甚至被迫轉型成「中國代工廠的代工廠」。
這就是中國式經濟殖民的現代形態:它不需要武力,只要價格與產能,讓你淪為它產業鍊上的邊緣零件。
這場清倉戰,快撐不住了
最近幾個月,我看到一些微妙的變化:
• 越來越多中國工廠倒閉
• 補貼發不出來
• 海外設廠計畫延遲、甚至取消
• 中國企業開始變得「靜悄悄」
我看過這樣的畫面,在企業垮台前的幾個月,最安靜、也最危險。
很多人還在瘋狂搶單,但我想說:現在比的,不是誰搶到最多中國訂單,而是誰能在這場崩潰風暴裡站得住腳,不被捲走。
這支影片點出了關鍵—但現場看到的,更多
美國擔心的不只是中國產品湧入,而是中國正把開發中國家的製造業「打爛、買斷、控制」,變成它新的殖民地。
美國要做的,是封鎖、轉移、重建產業鍊。
中國要做的,是清庫存、搶定價、撐下去。
你問我現在的情勢是什麼?
我說:一場賭局的終局之戰。
而我們這些還站在亞洲市場第一線的人,只能選擇:是繼續被中國拖著走,還是及早認清—這場清倉,撐不了太久了。
※本文使用AI協助完成
作者簡介_泰爸
在泰國十幾年,一直都在製造業工作,主要經歷為汽車還有電子業,都是作供應鏈管理的職能,目前在一家外資的泰國分公司擔任供應鏈主管。
經營「泰爸噗嚨共 ThaiBa ไทยป๋า 」粉專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在此